淮南卧病感路群侍御访别
鲍溶 〔唐代〕
西台御史重难言,落木疏篱绕病魂。
一望青云感骢马,款行黄草出柴门。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酬前驾部员外郎苗发
李端〔唐代〕
马融方值校,阅简复持铅。素业高风继,青春壮思全。论文多在夜,宿寺不虚年。自署区中职,同荒郭外田。山邻三径绝,野意八行传。煮玉矜新法,留符识旧仙。涵苔溪溜浅,摇浪竹桥悬。复洞潜栖燕,疏杨半翳蝉。咏歌虽有和,云锦独成妍。应以冯唐老,相讥示此篇。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咏老赠梦得
白居易〔唐代〕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中秋越台看月
李群玉〔唐代〕
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扈从登封告成颂
宋之问〔唐代〕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上元日梦王母献白玉环
丁泽〔唐代〕
梦中朝上日,阙下拜天颜。仿佛瞻王母,分明献玉环。灵姿趋甲帐,悟道契玄关。似见霜姿白,如看月彩弯。霓裳归物外,凤历晓人寰。仙圣非相远,昭昭寤寐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