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梦行
卢仝 〔唐代〕
客行一夜秋风起,客梦南游渡湘水。湘水泠泠彻底清,
二妃怨处无限情。娥皇不语启娇靥,女英目成转心惬。
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裴回共咏东方日,
沉吟再理南风弦。声断续,思绵绵,中含幽意两不宣。
殷勤纤手惊破梦,中宵寂寞心凄然。心凄然,肠亦绝。
寐不寐兮玉枕寒,夜深夜兮霜似雪。镜中不见双翠眉,
台前空挂纤纤月。纤纤月,盈复缺,娟娟似眉意难诀。
愿此眉兮如此月,千里万里光不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卢仝
卢仝是范阳人。最初隐居在少室山,号玉川子。他的家及其贫困,只有图书堆积。后来以占卜选择住在洛城,只有破屋几间而已。有一仆人留着长胡子,不用头巾裹头;一奴蜱也光脚,且老掉了牙。终日苦吟,靠附近僧人送米维持生活。朝廷了解到他有清高耿介的节操,共两次以周到的礼节召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没有出仕。当时韩愈做河南行政长官,欣赏他的节操,很..► 103篇诗文 ► 0条名句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唐代〕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译文
注释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凤管:笙箫。
千花百草凋(diāo)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译文注释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凤管:笙箫。
千花百草凋(diāo)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赏析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赵景山程德绍视旱有诗成编
王质〔唐代〕
相随骑尾紫游缰,各佩牛腰古锦囊。过眼风烟都领略,聚头灯火更平章。鹊枝赋罢骄横槊,蚓鼎联成倦倚墙。三读轩渠仍伎痒,亦撩草梦到池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唐代〕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译文
注释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忽闻:突然听到。来相访:来拜访。着:动词,穿。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不惯:不习惯。
译文注释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忽闻:突然听到。来相访:来拜访。着:动词,穿。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不惯:不习惯。
赏析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送人入蜀
齐己〔唐代〕
何必闲吟蜀道难,知君心出嶮巇间。寻常秋泛江陵去,容易春浮锦水还。两面碧悬神女峡,几重青出丈人山。文君酒市逢初雪,满贳新沽洗旅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