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张燕公登南楼
尹懋 〔唐代〕
君子每垂眷,江山共流眄。水远林外明,岩近雾中见。
终日西北望,何处是京县。屡登高春台,徒使泪如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唐代〕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译文
注释
怀君属(zhǔ)秋夜,散步咏凉天。
属:正值,适逢,恰好。
空山松子落,幽(yōu)人应未眠。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8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2
译文注释
怀君属(zhǔ)秋夜,散步咏凉天。
在这秋夜我心中怀念着你,一边散步一边咏叹这初凉的天气。
属:正值,适逢,恰好。
空山松子落,幽(yōu)人应未眠。
寂静的山中传来松子落地的声音,遥想你应该也还未入睡。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8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2
赏析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空山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像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南海
曹松〔唐代〕
倾腾界汉沃诸蛮,立望何如画此看。无地不同方觉远,共天无别始知宽。文魮隔雾朝含碧,老蚌凌波夜吐丹。万状千形皆得意,长鲸独自转身难。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庄居野行
姚合〔唐代〕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译文
注释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gǔ)。
比屋:一作“比邻”,相连接的许多人家。借问:请问。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lǒng)亩。
税商:征税于商人。“税”用作动词。侵垅亩:一作“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
采玉上山颠(diān),探珠入水府。边兵索(suǒ)衣食,此物同泥土。
山颠:一作“山巅”。水府:神话传说中龙王的住处,这里指水的深处。此物:指上文的珠宝玉器。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chú)犁。
把:持,拿。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jí)藜(lí)。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雨粟:落下粟米。“雨”用作动词,落下。烝黎:百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383
译文注释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gǔ)。
在田间行走,无意中发现村庄中的很多人家空无一人。向路过的村人打听才知道,这些屋子里的人都外出做生意去了。
比屋:一作“比邻”,相连接的许多人家。借问:请问。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lǒng)亩。
官家不向商人征税,偏偏征税于劳役辛苦的农民。在这里居住的人,纷纷做生意谋出路去了,以致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任由行人往来,变成了道路。
税商:征税于商人。“税”用作动词。侵垅亩:一作“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
采玉上山颠(diān),探珠入水府。边兵索(suǒ)衣食,此物同泥土。
这些经商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采玉,下水求珠。可边疆士卒要吃要穿,这些珠宝如同泥土,无法充饥御寒。
山颠:一作“山巅”。水府:神话传说中龙王的住处,这里指水的深处。此物:指上文的珠宝玉器。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chú)犁。
古来一人耕种,三个人还吃不饱。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家,竟没有一个人拿着犁锄耕田。
把:持,拿。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jí)藜(lí)。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我们的粮仓已经空虚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田园已经完全荒芜。上天不落下粮食,有什么办法去养活众多的老百姓呢?
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雨粟:落下粟米。“雨”用作动词,落下。烝黎:百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383
赏析
姚合在任武功县主簿后曾在农庄闲居一段时期,写了一些反映农村情况的诗,较有社会意义。这首《庄居野行》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首。
《庄居野行》诗歌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由于唐朝政府重商轻农,导致农民都弃农经商,造成“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的严重局面,因此作者大力呼吁,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视。此诗和刘驾的《反贾客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
这首诗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诗人落笔便直敷诗人“野行”之其事,突现了农村“比屋皆闭户”的萧条荒凉的现实。接着,诗人便挖掘、剖析了农民“闭户”从商的社会原因,说明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症结,在于“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接下去,诗人又展示了农民被迫采玉撷珠的苦辛和边兵敲诈勒索农民的生活画面,并从古今遥迢辽阔的时间领域上对“官家”逼农经商的昏庸举动进行了鞭笞,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的忧恨。结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愤怒质问,更寄寓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
赋的表现手法在于体物写志,在记叙性诗歌中用得较多。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从“山颠”至“水府”,从“古来”到“如今”,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而环境的每一推移,又总带情韵以行,让读者透过“皆”、“尽”、“犹”、“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等句是。“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等句,则对比鲜明,讽指深入。
即事(黄州作)
杜牧〔唐代〕
因思上党三年战,闲咏周公七月诗。竹帛未闻书死节,丹青空见画灵旗。萧条井邑如鱼尾,早晚干戈识虎皮。莫笑一麾东下计,满江秋浪碧参差。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城上
白居易〔唐代〕
城上鼕鼕鼓,朝衙复晚衙。为君慵不出,落尽绕城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