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苦谣
夏侯湛〔魏晋〕
惟立冬之初夜,天惨懔以降寒。霜皑皑怪被庭,冰溏瀩于井干。草槭槭以疏叶,木萧萧以零残。松陨叶于翠条,竹摧柯于绿竿。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饮酒·十五
陶渊明〔魏晋〕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译文
注释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译文注释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贫居无奈缺人力,灌木丛生住宅荒。
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但见翱翔飞鸟在,无人来往甚凄凉。
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无穷宇宙多久远,人世难活百岁长。
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岁月相催人渐老,已白鬓发似秋霜。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我如不是任穷达,违背夙怀才悲伤。
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赏析
风流子·离思满春江
张野〔魏晋〕
离思满春江,当时事、争忍不思量。记芳径月斜,凭肩私语,兰舟风软,携手寻芳。回首处,青山遮望眼,绿柳系柔肠。云落雨零,燕愁莺恨,宝钗留股,鸾镜分光。天涯飘零客,情缘向何处,最是难忘。犹剩满襟清泪,半臂余香。□心似雨花,一枝寂寞,梦随风絮,万里悠扬。谁信觉来依旧,烟水茫茫。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赤蛟
佚名〔魏晋〕
赤蛟绥,黄华盖。露夜零,书晻濭。百君礼,六龙位。勺椒浆,灵已醉。灵既享,锡吉祥。芒芒极,降嘉觞。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杳冥冥,塞六合。泽汪濊,辑万国。灵禗禗,象舆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陇西行
陆机〔魏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译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注释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¹军书至,匈奴²围酒泉³。
¹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²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³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¹无烟。(戍 一作:火)
¹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译文注释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¹军书至,匈奴²围酒泉³。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¹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²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³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¹无烟。(戍 一作:火)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¹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