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崔嘏
施肩吾 〔唐代〕
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牛
李峤〔唐代〕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感怀寄人
鱼玄机〔唐代〕
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上礼部杨侍郎
皇甫冉〔唐代〕
郢匠抡材日,辕轮必尽呈。敢言当一干,徒欲隶诸生。末学惭邹鲁,深仁录弟兄。馀波知可挹,弱植更求荣。绩愧他年败,功期此日成。方因旧桃李,犹冀载飞鸣。道浅犹怀分,时移但自惊。关门惊暮节,林壑废春耕。十里嵩峰近,千秋颍水清。烟花迷戍谷,墟落接阳城。渺默思乡梦,迟回知己情。劳歌终此曲,还是苦辛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郑女郎(一作郑氏妹)
薛馧〔唐代〕
艳阳灼灼河洛神,珠帘绣户青楼春。能弹箜篌弄纤指,愁杀门前少年子。笑开一面红粉妆,东园几树桃花死。朝理曲,暮理曲,独坐窗前一片玉。行也娇,坐也娇,见之令人魂魄销。堂前锦褥红地炉,绿沈香榼倾屠苏。解佩时时歇歌管,芙蓉帐里兰麝满。晚起罗衣香不断,灭烛每嫌秋夜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
温庭筠〔唐代〕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译文
注释
扑蕊(ruǐ)添黄子,呵花满翠鬟(huán)。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扑蕊:谓取花蕊以增额黄之色。蕊,花蕊。黄子:即额黄,古代妇女额间点黄。又,古妇女面也用上的花靥饰之。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写戴花的动作。翠鬟:头发所梳的形状。翠,形容发色光润青黑。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映,汤本《花间集》作“暗”。三五夜:十五月圆之夜。芳颜:青春、美好的容颜。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4-65
3、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
4、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52
译文注释
扑蕊(ruǐ)添黄子,呵花满翠鬟(huán)。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拈一点花蕊妆点眉上额黄,轻轻地吹拂着小花,把它插满发髻上。十五的月儿照亮闪光的屏风,映出枕上的绣鸳鸯,陪伴着孤独的少女,洒下一片深情的银光。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扑蕊:谓取花蕊以增额黄之色。蕊,花蕊。黄子:即额黄,古代妇女额间点黄。又,古妇女面也用上的花靥饰之。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写戴花的动作。翠鬟:头发所梳的形状。翠,形容发色光润青黑。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映,汤本《花间集》作“暗”。三五夜:十五月圆之夜。芳颜:青春、美好的容颜。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4-65
3、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
4、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52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月夜的相思之情,以女主人公的严妆丽容以及鸳枕明月为衬,表现其孤栖与寂寞。
起拍二句,从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征的化妆着笔,写出女子年轻貌美的形象。“扑蕊添黄子”,谓取花蕊以为面饰。古人制作化妆品,多取材于自然,所以将黄色的花粉作为额黄妆的饰品。“呵花满翠鬟”,说吹花后把花满戴于发髻之上。接下三句,转换抒写角度,不再写动态的人物,转而写静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变得深婉。“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三五之夜,则月欲明矣,则思愈炽矣。于是乎,对芳颜,扑蕊、呵花以自消遣。女子被封闭在闺房内,阗然独处,无人相问,只有鸳枕、屏山相伴,尤其是十五月圆之夜,更觉无限孤独寂寞。
此词通过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词中女主人公月夜独卧,不仅在前以严妆丽容为衬,其后又以“鸳枕”“月明”为衬,鸳枕独托面容,月明偏照芳颜,主人公那孤寂、相思之苦自在不言中。其中,“扑蕊”“呵花”两个细节的描写,用语精细奇妙,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有人将此词解释为写男女双方幽会的情景,说开头两句写女子着意妆饰,表现了她准备欢会时喜悦的心情;后三句是对相会时的具体描写。聊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