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井台望
刘言史 〔唐代〕
独立阳台望广州,更添羁客异乡愁。
晚潮未至早潮落,井邑暂依沙上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刘言史
唐朝时有一个与李贺、孟郊同时代的诗人,他没做过一天枣强县令,却被世人称为“刘枣强”。他叫刘言史,其诗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计七十九首。刘言史去世后,孟郊写有一首《哭刘言史》:“……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取次抱置之,飞过东溟波。可惜大国谣,扬为四夷歌。”可见刘言史的诗当时已蜚声海外。兹录刘言史诗二首,可..► 61篇诗文 ► 0条名句
画
王维〔唐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注释
远看山有色(sè)¹,近听水无声(shēng)。
¹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¹。
¹惊:吃惊,害怕。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译文注释
远看山有色(sè)¹,近听水无声(shēng)。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¹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¹。
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¹惊:吃惊,害怕。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春园家宴
张谓〔唐代〕
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少妇随。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醉春风
王微〔唐代〕
谁劝郎先醉,窗冷灯儿背。抛琴抱婢倚香帏。睡。睡。睡。暗忖欢情,争如贪着,醉乡滋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