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鼻亭泷行八十里聊状艰险,寄青苗郑副端朔阳
戴叔伦 〔唐代〕
泷水天际来,鼻山地中坼。盘涡几十处,叠溜皆千尺。
直写卷沈沙,惊翻冲绝壁。淙淙振崖谷,汹汹竟朝夕。
人语不自闻,日光乱相射。舣舟始摇漾,举棹旋奔激。
既下同建瓴,半空方避石。前危苦未尽,后险何其迫。
倏闪疾风雷,苍皇荡魂魄。因随伏流出,忽与跳波隔。
远想欲回轩,岂兹还泛鹢.云涯多候馆,努力勤登历。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白居易〔唐代〕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相和歌辞。短歌行
张籍〔唐代〕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沈芳谒李观察求仕进
周万〔唐代〕
往日长安路,欢游不惜年。为贪卢女曲,用尽沈郎钱。身老方投刺,途穷始著鞭。犹闻有知己,此去不徒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感遇·之廿七
陈子昂〔唐代〕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苜蓿峰寄家人
岑参〔唐代〕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译文
注释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译文注释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赏析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