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深村
贯休 〔唐代〕
行行一宿深村里,鸡犬丰年闹如市。
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得子侄书
喻凫〔唐代〕
远书来阮巷,阙下见江东。不得经史力,枉抛耕稼功。雁天霞脚雨,渔夜苇条风。无复琴杯兴,开怀向尔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
张籍〔唐代〕
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回。吴苑夕阳明古堞,越宫春草上高台。波生野水雁初下,风满驿楼潮欲来。试问渔舟看雪浪,几多江燕荇花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东兰若
灵一〔唐代〕
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楚昭王庙
韩愈〔唐代〕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问茅屋祭昭王。
译文
注释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quē)连云草树荒。
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丘坟:墓冢。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问茅屋祭(jì)昭王。
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国人:指楚国旧人。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42页
译文注释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quē)连云草树荒。
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丘坟:墓冢。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问茅屋祭(jì)昭王。
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国人:指楚国旧人。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42页
赏析
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华,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衬映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吴宫花草埋出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风凰台》)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宙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乔壁怀古》)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遥遥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啼,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屋,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慰安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草树荒”;末尾“一问茅屋”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屋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
孙逖〔唐代〕
系马清溪树,禅门春气浓。香台花下出,讲坐竹间逢。觉路山童引,经行谷鸟从。更言穷寂灭,回策上南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