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参考资料:
花间¹一壶酒,独酌(zhuó)²无相亲³。
¹间:一作“下”,一作“前”。²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³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¹。
¹“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¹不解²饮,影徒³随我身。
¹既:已经。²不解:不懂,不理解。³徒:徒然,白白地。
暂伴月将¹影,行乐须及春²。
¹将:和,共。²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¹,我舞影零乱²。
¹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²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¹,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¹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¹,相期邈(miǎo)云汉²。
¹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²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花间¹一壶酒,独酌(zhuó)²无相亲³。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¹间:一作“下”,一作“前”。²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³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¹。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¹“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¹不解²饮,影徒³随我身。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¹既:已经。²不解:不懂,不理解。³徒:徒然,白白地。
暂伴月将¹影,行乐须及春²。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¹将:和,共。²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¹,我舞影零乱²。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¹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²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¹,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¹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¹,相期邈(miǎo)云汉²。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¹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²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参考资料:
芦花深泽静垂纶(lún)¹,月夕²烟朝³几十春。
¹纶:钓丝。²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³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自说孤舟寒水畔(pàn)¹,不曾逢著独醒人²。
¹畔:旁边。²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
参考资料:
芦花深泽静垂纶(lún)¹,月夕²烟朝³几十春。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¹纶:钓丝。²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³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自说孤舟寒水畔(pàn)¹,不曾逢著独醒人²。
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¹畔:旁边。²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
参考资料: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