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风
崔涯 〔唐代〕
动地经天物不伤,高情逸韵住何方。扶持燕雀连天去,
断送杨花尽日狂。绕桂月明过万户,弄帆晴晚渡三湘。
孤云虽是无心物,借便吹教到帝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晓坐朋云斋怀公绍
朱长文〔唐代〕
晓来乘兴步高冈,便就幽斋作醉乡。邻寺楼台分两面,一家池馆得中央。南坡嫩橘寒倾日,北牖疏筠小带霜。更待怪松擎积雪,莫辞访戴举瑶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田上
崔道融〔唐代〕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
注释
雨足高田白,披蓑(suō)半夜耕(gēng)。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披蓑:披着草衣。 蓑:蓑衣。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俱:都。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译文注释
雨足高田白,披蓑(suō)半夜耕(gēng)。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披蓑:披着草衣。 蓑:蓑衣。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俱:都。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蜀州郑史
薛能〔唐代〕
鸟觜撷浑牙,精灵胜镆铘。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拒碾乾声细,撑封利颖斜。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华。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誇。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日将离滑台酬所知二首
薛能〔唐代〕
身起中宵骨亦惊,一分年少已无成。松吹竹簟朝眠冷,雨湿蔬餐宿疾生。僮汲野泉兼土味,马磨霜树作秋声。相知莫话诗心苦,未似前贤取得名。灯涩秋光静不眠,叶声身影客窗前。闲园露湿鸣蛩夜,急雨风吹落木天。城见远山应北岳,野多空地本南燕。明朝欲别忘形处,愁把离杯听管弦。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奉陪郑使君谔游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观却望湖水
皎然〔唐代〕
郡斋得无事,放舟下南湖。湖中见仙邸,果与心赏俱。不远风物变,忽如寰宇殊。背云视层崖,别是登蓬壶。突兀盘水府,参差沓天衢。回瞻平芜尽,洪流豁中区。气吞江山势,色净氛霭无。灵长习水德,胜势当地枢。朝宗动归心,万里思鸿途。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