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顾云
杜荀鹤 〔唐代〕
省得前年别,蘋洲旅馆中。乱离身不定,彼此信难通。
侯国兵虽敛,吾乡业已空。秋来忆君梦,夜夜逐征鸿。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晚眺
孟宾于〔唐代〕
倚大庆残秋里,吟中四雇频。西风天际雁,落日渡头人。草色衰平野,山阴斂暮尘。却寻苔径去,明月照村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情
白居易〔唐代〕
灼灼早春梅,东南枝最早。持来玩未足,花向手中老。芳香销掌握,怅望生怀抱。岂无后开花,念此先开好。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唐代〕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译文
注释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piān)舟共济与君同。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济: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译文注释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piān)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济: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赏析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蒙闽王改赐乡里
翁承赞〔唐代〕
乡名文秀里光贤,别向钧台造化权。阀阅便因今日贵,德音兼与后人传。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四松
杜甫〔唐代〕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勿矜千载后,惨澹蟠..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