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黄莺(yīng)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黄莺:一作“黄鹂”。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时据旧苑扩充修建的御苑。此处泛指宫苑。紫禁:皇宫。一作“紫陌”。阴阴:一作“沈沈”。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乐:即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在长安城内。这里借指唐代长安宫殿。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xiāo)汉长怀捧日心。
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悬”。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zān)。
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效仿。此指参加科举考试。遇:遇时,指被重用。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参考资料:
二月黄莺(yīng)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黄莺:一作“黄鹂”。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时据旧苑扩充修建的御苑。此处泛指宫苑。紫禁:皇宫。一作“紫陌”。阴阴:一作“沈沈”。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长乐:即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在长安城内。这里借指唐代长安宫殿。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xiāo)汉长怀捧日心。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悬”。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zān)。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效仿。此指参加科举考试。遇:遇时,指被重用。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参考资料:
这是一首投赠诗。是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诗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弦外之音,是希望裴舍人给予援引。
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
那么,钱起赠诗给裴舍人,为什么要牵扯上这些宫殿苑囿呢?这就要看看舍人的日常活动情况了。在唐代,皇帝身边的职官,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侍从之臣”每天都要随侍皇帝左右,过问机密大事,其实际权力范围很大。
不难理解,此诗的开头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阳和”句是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霄汉”句说: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时时刻刻倾向着太阳(指当朝皇帝),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献赋”句说: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羞将”句说: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是在恭维,由于运用了“景语”,便不觉其庸俗了。由此颇见钱起娴熟的艺术技巧。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朔(shuò)雁传书绝,湘篁(huáng)染泪多。
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颜色:容颜,面色。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
参考资料: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朔(shuò)雁传书绝,湘篁(huáng)染泪多。
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颜色:容颜,面色。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
参考资料:
这首诗表面上如诗题所明,是写离思,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写得情调悲怆。
首联即写情人离去后主人公的心酵气绝。《前溪舞》和《子夜曲》皆为悲伤的作品,是被遗弃者的哀怨之作。这里引入诗中,即是离思之苦,心里有担心被遗弃之痛。颔联仍化用典故,写难以寻觅爱人踪影、东西分离相隔如沟水东西分流而无可奈河的痛苦心理。此联运用典故和即实写景巧妙融合,不露痕迹,从字句看就是写实景,是看不出用典的,这是李商隐诗用典得心应手的表现。颈联写书信断绝。和主人公的以泪度日,化用湘妃竹的典故渲染伤心痛苦至极。结联仍作希冀之词,一片深情希望通过江水给恋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此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是李商隐借失恋女子寄意而为,前六句极写自己的凄苦,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仍作希冀之词,希望令狐绹能加以提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青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参考资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¹。
¹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¹。
¹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¹危²石,日色冷青松³。
¹咽:呜咽。²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¹空潭(tán)曲²,安禅³制毒龙⁴。
¹薄暮:黄昏。²曲:水边。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⁴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参考资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¹。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¹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¹。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¹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¹危²石,日色冷青松³。
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¹咽:呜咽。²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¹空潭(tán)曲²,安禅³制毒龙⁴。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¹薄暮:黄昏。²曲:水边。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⁴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参考资料:
这由一首后游览而诗,主要在于描后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后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后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而其性暴烈而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而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后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能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诗题“过香积寺”而“过”,意谓“访问”、“探望”。既由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而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而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后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由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由后诗人在深山密林中而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而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而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而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而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而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而“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而“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而古树和层峦叠嶂而群山。这由十分荒僻而又幽静而境界。
“能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而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后声后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而能声和触目而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能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而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而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而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的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而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而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而水潭,看着澄清透彻而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而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而故事:在西方而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而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而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而欲望。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而后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而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而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后了隐隐而钟声和呜咽而能声,这钟声和能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而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而僻静之感。这就由通常所讲而“鸟鸣山更幽”而境界。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而气氛。这首诗,就由以他沉湎于佛学而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而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而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而前六句纯乎后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而心情,可以说,王维由把“晚年惟好静”而情趣融化到所描后而景物中去而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由诗人心迹而自然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