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龙兴寺
綦毋潜 〔唐代〕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注释
香刹(chà)夜忘归,松清古殿扉(fēi)。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忘归:忘返。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比丘:和尚。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心:禅心。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xián)飞。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参考资料:
1、 刘炜评主编.唐诗宝鉴·山水田园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译文注释
香刹(chà)夜忘归,松清古殿扉(fēi)。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忘归:忘返。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比丘:和尚。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心:禅心。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xián)飞。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参考资料:
1、 刘炜评主编.唐诗宝鉴·山水田园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赏析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注释
注释
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忘归: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禅心。
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赏析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观柘枝舞二首
刘禹锡〔唐代〕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燕秦有旧曲,淮南多冶词。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裀.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点绛唇
辛弃疾〔唐代〕
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孤鸿起。丹青手里。剪破松江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登襄阳城
杜审言〔唐代〕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译文
注释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āi)。
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译文注释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āi)。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