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越州法华寺
吴融 〔唐代〕
寺在五峰阴,穿缘一径寻。云藏古殿暗,石护小房深。
宿鸟连僧定,寒猿应客吟。上方应见海,月出试登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杨炯〔唐代〕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听筝
李端〔唐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注释
鸣筝(zhēng)金粟(sù)柱,素手玉房前。
鸣筝:弹奏筝曲。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柱:定弦调音的短轴。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拂弦:拨动琴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译文注释
鸣筝(zhēng)金粟(sù)柱,素手玉房前。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鸣筝:弹奏筝曲。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柱:定弦调音的短轴。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拂弦:拨动琴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 游侠篇
崔颢〔唐代〕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译文
注释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负:凭借。一作“有”。知机:指认识时势,趋向得宜,如下文所叙及时从军就是知机。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仗:执。合围:包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辽水:辽河。渔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蓟县。
错落金锁甲,蒙茸(róng)貂鼠衣。
错落:错杂。金锁甲:黄金锁子甲。蒙茸:乱貌。“错落”说明甲上环锁已损坏不齐,“蒙茸”说明貂裘已敝,见得他苦战日久。
还家且行猎,弓矢(shǐ)速如飞。
且行猎:《乐府诗集》作“行且猎”。猎:一作“射”。
地迥(jiǒng)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迥:此指宽广。
腰间带两绶,转眄(miǎn)生光辉。
腰间带两绶:一作“腰带垂两鞬”。绶:丝带,古人用来系印纽,佩在腰上。转眄:左右斜视,形容目光灵动。
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顾:回头。建威:将军的称号,东汉耿弇曾拜建威将军。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4-65
译文注释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有一位少年游侠凭借其胆量、气魄,勇猛并且善于相机而动,深为人所器重。
负:凭借。一作“有”。知机:指认识时势,趋向得宜,如下文所叙及时从军就是知机。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手执长剑离家从军,奔赴前线,正遇上我方的一座孤城被敌军团团包围。
仗:执。合围:包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他在这辽河一战中冲锋陷阵,杀死敌人无数,最后我军凯旋,他骑马胜利地回到渔阳老家。
辽水:辽河。渔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蓟县。
错落金锁甲,蒙茸(róng)貂鼠衣。
他里面披挂着用金线缀成的灿烂铠甲,外面罩着华贵的貂鼠皮外套。
错落:错杂。金锁甲:黄金锁子甲。蒙茸:乱貌。“错落”说明甲上环锁已损坏不齐,“蒙茸”说明貂裘已敝,见得他苦战日久。
还家且行猎,弓矢(shǐ)速如飞。
回家后每日只管与人游猎,纵马驰骋,箭射如飞。
且行猎:《乐府诗集》作“行且猎”。猎:一作“射”。
地迥(jiǒng)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猎场面积宽广,老鹰猎狗紧紧跟随,草木茂密,猎物长得又肥又大。
迥:此指宽广。
腰间带两绶,转眄(miǎn)生光辉。
游侠腰间系着两条系印章的丝带,目光灵动,顾盼生辉。
腰间带两绶:一作“腰带垂两鞬”。绶:丝带,古人用来系印纽,佩在腰上。转眄:左右斜视,形容目光灵动。
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回头对随从们说:“这次跟着我打猎,同往日跟随建威将军作战相比感觉如何?”
顾:回头。建威:将军的称号,东汉耿弇曾拜建威将军。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4-65
赏析
游侠”,是乐府古题,从西晋张华以后历代都有人作,内容大都写壮勇轻生、杀人报仇的侠士精神。此诗属边塞诗,歌颂一位将士的赫赫战功和威猛气概。诗的前半部分写侠士从军。开头两句即赞赏主人公的有胆有识,接着写游侠慷慨从军及勇武善战的形象。后半部分,从“还家”句开始,写游侠立功受赏后归家游猎。这一部分描写了壮士归来的悠闲生活,但写其唯爱游猎,并且“弓矢速如飞”,仍不失其游侠的勇武本色。
这首诗是诗人呈军中诸将之作。诗人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英俊潇洒而又豪爽的游侠形象。他勇武过人,终立功疆场,受封归家,志得意满。诗人通过对这一形象的赞颂,为军中诸将树立了一个楷模,激励将士们英勇作战,以期成就一番功业,扬名于世。全诗刻画人物极为成功,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人物都不失其英雄本色,并通过对其行动、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