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于使君罢郡如之任漳南去上国二十四州…亲故
方干 〔唐代〕
漳南罢郡如之任,二十四州相次迎。
泊岸旗幡邮吏拜,连山风雨探人行。
月中倚棹吟渔浦,花底垂鞭醉凤城。
圣主此时思共理,又应何处救苍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陈子昂〔唐代〕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故人昔所尚,幽琴歌断续。变化竟无常,人琴遂两亡。白云失处所,梦想暧容光。畴昔疑缘业,儒道两相妨。前期许幽报,迨此尚茫茫。晤言既已失,感叹情何一。始忆携手期,云台与峨眉。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诸君推管乐,之子慕巢夷。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绶欺。铭鼎功未立,山林事亦微。抚孤一流恸,怀旧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伤温德彝 / 伤边将
温庭筠〔唐代〕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译文
注释
昔年戎虏(lǔ)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温德彝:唐文宗时大将,曾任河中都将、天德军使等职。戎虏:指武装的外族侵略者。榆关:古代有两处,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败:一本作“破”。龙城:在今河北长垣南,是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lǒng)似天山。
闻:听说。李广:西汉武帝时大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最后被逼而死。他:一本作“别”。丘垄:坟墓。天山:这里喻指坟墓大如天山一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0
译文注释
昔年戎虏(lǔ)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过去,外族侵略者武装侵犯北方,攻到榆关边塞时,被龙城飞将军李广打得一败涂地,只剩几个人、几匹马逃回去了。
温德彝:唐文宗时大将,曾任河中都将、天德军使等职。戎虏:指武装的外族侵略者。榆关:古代有两处,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败:一本作“破”。龙城:在今河北长垣南,是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lǒng)似天山。
李广有这么大的功劳,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封爵;而那些无德无才的人,不但被封侯,而且死后还给建立了高大的坟墓。
闻:听说。李广:西汉武帝时大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最后被逼而死。他:一本作“别”。丘垄:坟墓。天山:这里喻指坟墓大如天山一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0
赏析
这首诗题为《伤温德彝》,中心在一个“伤”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将官温德彝有功而未得封侯一事,借汉代大将军李广的命运作比,对唐代统治阶级的赏罚不明,埋没有人才,进行了大胆的讽刺。
诗人先濡毫大书边将温德彝的卓著功勋:“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古代泛称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为戎,戎虏乃对其蔑称。史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麾军直驱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多用典故,借古讽今是此诗的特色,诗中名物事迹皆不可拘泥字面,“一败龙城”喻称边将大获全胜。此两句从“戎虏”的“犯”,写到“戎虏”的“还”,虽然将军的战绩只字未提,但将军的卓著战功已经写出。两句以夸张的笔墨、雄豪的气势,赞颂边将温德彝面对戎虏的进犯,奋起反击,斩获至多,敌军只落个匹马逃归的惨败。昔年建功如此,昂首青云,扬眉吐气。
接着褒扬之笔一顿,厉扬奋发之气全敛,出之以沉痛不平之语:“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李广功劳很大,但不得封侯。他曾反思平生、扼腕怅叹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建者,何也?”丘垄似天山,谓建功天山,死后建冢亦似天山,系化自霍去病祁连山冢典故。霍去病乃汉武帝后族,夤缘少年得志,十八岁即领兵作战,六次征讨匈奴,将西匈奴驱至祁连山以西,二十四岁病逝,汉武帝特许建冢像祁连山,以示殊恩,世以为荣。其墓在今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东五百米处,土冢犹存。第三句写李广有功“不闻封”,第四句用一“似”字作了入骨的讥讽。题中之“伤”字,其意也就自在其中了。诗人借汉庭暗指唐朝,以李广喻比温德彝,醒警而形象地指责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对一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将领刻薄寡恩,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令人愤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者岂止边将,诗人亦属其列,故有此同情。纵览《温庭筠诗集》,与此诗旨意相仿者时有可见,《赠蜀府将》云:“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苏武庙》云:“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联类并读,当有助于理解此诗中的悲情恨意。
庭前菊
韦庄〔唐代〕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译文
注释
为忆长安烂熳(màn)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烂熳:同“烂漫”。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译文注释
为忆长安烂熳(màn)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为了忆念长安烂漫开的菊花,我今天把你们移来栽满庭院。
烂熳:同“烂漫”。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红兰不要笑菊花青青的颜色,它曾经让众多宾客泛酒龙山驻足观赏。
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赏析
唐时长安的菊花,尽管不象牡丹那样“花开时节动京城”,有“真国色”之誉,但毕竟曾盛极一时,为许多诗人所吟唱。至今,西安兴庆公园中的菊花仍繁衍不绝,声驰中外,唐代遗风依约可见。
本诗的作者思念京都长安,却将菊花特提,并满庭植菊,以寄托忆念之情。看来,诗人是有意将长安与菊连在一起,在婉转地透露其心曲。据有关资料载述,诗人性格疏旷,不拘小节,曾为西川宣谕和协使李询辟为判官,时常感慨唐末世之衰,对开元盛世追慕不已,谓:“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长安清明》)。诗人在这里忆念长安菊,或是藉以发抒追昔怀旧之情吧!开首的二句,一“因”一“果”,呼应成趣,章法细密谨严。而且.以对话的语势叙事抒情,也给人以亲切感,加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而对红兰,诗人则是另一副态度,在告诫它:切莫因菊花的颜色素雅而恣意轻慢,菊花历来为人们所珍视,有过龙山泛酒的小凡经历呢。龙山泛洒,据《世说新语》注引《孟嘉别传》载,盂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官僚咸集,皆戎服。有风吹嘉帽落,初不觉。嘉薄饮,愈多不乱,自言得酒中真趣。并未述及采菊泛酒事,但是,古时有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洒”(《荆楚岁时记》)的习俗,诗人盖将二事糅为一体,意在强调菊花的不同凡流。
本诗看去是平直叙述,无多机巧,实则寓曲于直,多弦外之音。大概诗人有过被人轻慢的经历,故而暗以菊相标榜,忆起“白马似冷朱绂贵,彩衣遥惹御炉香”(《寄右省李起居》)的京师生活,才有“龙山泛酒”之喻。借咏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郁闷不平的心理。
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
喻凫〔唐代〕
山光与水色,独往此中深。溪沥椒花气,岩盘漆叶阴。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