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唐代〕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复制

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杜甫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 1144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永平友人

牟融〔唐代〕

故人千里隔天涯,几度临风动远思。贾谊上书曾伏阙,仲舒陈策欲匡时。高风落落谁同调,往事悠悠我独悲。何日归来话畴昔,一樽重叙旧襟期。朔风猎猎惨寒沙,关月寥寥咽暮笳。放逐一心终去国,驱驰千里未还家。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暂劳踪迹寄天涯。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岑参〔唐代〕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僧游方二首 其一

刘琏〔唐代〕

天下车书已混同,任渠南北与西东。休教暮雨孤村夜,却使家山入梦中。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龙门八咏。石楼

刘长卿〔唐代〕

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寂寞群动息,风泉清道心。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河中杨少尹

贾岛〔唐代〕

非惟咎曩时,投刺诣门迟。怅望三秋后,参差万里期。禹留疏凿迹,舜在寂寥祠。此到杳难共,回风逐所思。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