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 〔唐代〕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译文
注释
城尖径昃(zè)旌(jīng)旆(pèi)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chè)云霾(mái)龙虎卧,江清日抱鼋(yuán)鼍(tuó)游。
坼:裂缝。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断石,指峡坼。
杖藜(lí)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
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
译文注释
城尖径昃(zè)旌(jīng)旆(pèi)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chè)云霾(mái)龙虎卧,江清日抱鼋(yuán)鼍(tuó)游。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坼:裂缝。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断石,指峡坼。
杖藜(lí)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
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
赏析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
余英时《唐诗选》: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萧涤非注: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坼(chè),裂缝。霾(mái),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日抱:指日照。鼋(yuán):大鳖;鼍(tuó):鳄鱼。
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断石,指峡坼。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
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赏析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 1144篇诗文 ► 0条名句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许浑〔唐代〕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入剑门
戎昱〔唐代〕
剑门兵革后,万事尽堪悲。鸟鼠无巢穴,儿童话别离。山川同昔日,荆棘是今时。征战何年定,家家有画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酬乐天醉别
元稹〔唐代〕
前回一去五年别,此别又知何日回。好住乐天休怅望,匹如元不到京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伤进士严子重诗
皮日休〔唐代〕
十哭都门榜上尘,盖棺终是五湖人。生前有敌唯丹桂,没后无家只白蘋.箬下斩新醒处月,江南依旧咏来春。知君精爽应无尽,必在酆都颂帝晨。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唐代〕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译文
注释
前舟已眇(miǎo)眇,欲渡谁相待?
淮上:今江苏淮阳一带。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亲故:亲戚朋友。眇眇:遥远的样子。
秋山起暮(mù)钟,楚雨连沧海。
楚雨:淮阴旧属楚地,故称楚雨。沧海:即东海,淮阴东临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bìn)改。
离思:离别的愁息。宿昔:往日,往时。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容鬓:容貌和鬓发。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等著;霍松林,张强选注.李贺 李商隐 韦应物 杜牧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第233页
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977页
译文注释
前舟已眇(miǎo)眇,欲渡谁相待?
前面的船已经遥远模糊不清,将要渡过淮水可渡船已走,有谁来陪伴我?
淮上:今江苏淮阳一带。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亲故:亲戚朋友。眇眇:遥远的样子。
秋山起暮(mù)钟,楚雨连沧海。
山上黄叶飘零,传来寺庙响起的悠长晚钟声,楚天飘洒的绵绵秋雨与大海连成一体。
楚雨:淮阴旧属楚地,故称楚雨。沧海:即东海,淮阴东临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bìn)改。
在凄风苦雨中因离别而生的思念之情更浓,在一天之间凄怆寂寞使我的面容变得憔悴。
离思:离别的愁息。宿昔:往日,往时。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只疾风中的伶仃小鸟飞向东南归巢去,广陵在哪里呢,不也在东南方吗?
容鬓:容貌和鬓发。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等著;霍松林,张强选注.李贺 李商隐 韦应物 杜牧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第233页
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977页
赏析
诗人只身北去,对广陵的亲故怀着极为深沉的感情。但这种感情,表现得颇为含蓄。读者从诗中感觉到的,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摄取了眼前景物,淡墨点染,构成一种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执着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画出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描绘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寂寞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为深重。有了这样浓郁饱满的感情积蓄,五六两句才轻轻点出“离思”二字,像凄风偶然吹开帷幕的一角,露出了诗人憔悴的面容。按说诗写到这里,应直接抒写离思之情了,然而没有。诗人还是隐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飞的伶仃小鸟。这小鸟,从“独”字看,是失群的;从“下”字看,是归巢的;从“东南”二字看,是飞往广陵方向去的。既是失群的小鸟,睹物及人;既是归巢的小鸟,它尚且有一个温暖的窠巢,读者很容易为诗人兴“断肠人在天涯”之叹。既是飞往广陵方向的小鸟,诗人的心也在跟着它飞翔。而且,鸟归东南,离巢愈近;人往西北,去亲愈远。此情此境,诗人难堪,读者也为之凄恻。因此,读者自然而然地与诗人同时发出深沉的一问:“广陵何处在?”这一问,怅然长呼,四野回响,传出了期望回答而显然得不到回答的曲曲苦情,写出了想再一次看见亲故而终于无法看见的心理状态。而正在此时,声声暮钟,不断地、更深沉更晌亮地传到耳边,敲到心里;迷蒙雨雾,更浓密更凄迷地笼罩大地,笼罩心头。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这诗写离别之情,全用景物烘托,气氛渲染。诗中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钟声哀远,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藏在轻纱帷幕后面,触之不能及,味之又宛在。且这种感情不仅从一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全诗,无时不在,却又无处实有,无时实在,使诗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