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杜甫 〔唐代〕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国家命运仍很艰难,战争连绵至今未断。
全国各地哀声遍野,十年军用征敛不堪。
众官致力宰割剥夺,无暇忧及民心思叛。
横征暴敛名目繁多,贤者重视以德为先。
韦生你正年富力强,通达事理识见不凡。
前去掌管荆法纲纪,喜你执法正直不偏。
定使那些贪官污吏,从此之后再无脸面。
若要解救民生疾苦,害民之贼应先惩办。
洒泪送到岷江边上,上天也觉无限伤感。
你去做出良好政绩,安慰我的深情忆念。

注释

注释
韦讽:成都人。浦起龙注:“韦讽,成都人。公宝应初(七六二年),先有送韦摄阆诗,兹岂归后即真,公复送欤?”
上:恐当作赴。唐人多赴上连文。《唐书·来琪传》:“以填充淮西申、安十五州节度观察使,填上表称淮西无粮馈军,请待收麦毕赴上。”又《国史补》:“德宗非时召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是其证。也可以单用一“上”字,如储光羲《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未上,即未赴上,是说还未去作太祝的官。又李商隐《白居易墓碑铭》:“(太和)九年,除同州,不上。”不上,是说不去做同州刺史。
阆(làng)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
录事参军:官名,职责是掌管文书,督察治所,宣达教令,兼管狱讼捕亡等。
国步:国运。《诗经·小雅·白华》:“天步艰难。”又《大雅·桑柔》:“国步斯频。”
兵革:指战争。
休息:停歇。
万方:全国各地。
嗷嗷(áo):哀鸣声。
十载:自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至广德二年为十载。
供军食:供给军队的费用。
庶(shù)官:众官。指一般下级官吏。他们缺乏远见,不知剥削过甚,百姓反侧不安,就要引起大乱。
务:专心致力。
割剥(bō):宰割剥夺。
不暇(xiá):没有工夫。
反侧:指民心不安。
诛求:指横征暴敛。
多门:名目繁多。
贵为德:重视实行德政。
富春秋:年岁还多,即年富力强。富春秋,谓年少。《汉书·高五王传》:“皇帝富春秋。”颜师古注:“言年幼也。比之于财力,未匮竭,故谓之富。”
洞彻:通达事理。犹通达。
清识:清明的见识。
操持:掌握、管理。
纲纪:指法制伦常。《白帖》:“录事参军,谓之纲纪掾。”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操持纲纪,纠弹贪污,正须正直的人,故曰喜见。
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这里喻指正直无私。
当令:当使。
豪夺吏: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
无颜色:脸面。意谓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渔百姓。
必若:若要。如果一定要。二句可谓一针见血。
疮(chuāng)痍(yí):创伤,比喻战争后民生凋熬。
蟊(máo)贼: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诗经》:“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注:“食根曰蟊,食节曰贼。”黄生云:“军国事繁,征求固所不免,尤苦贪墨之吏,从中更朘削耳。有同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必若二语,亦无奈何中作此痛哭流涕之论耳。 [2]  32. 大江:指岷(mín)江。
高天:上天。
行行:连续不断。
树佳政:建立美好的政治。

赏析

  此诗二十句可分为三段,三段的内容既互相平行又层层递进,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开篇八句为第一段,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重心落在人民疾苦上。十年的战乱,惨重的徭役负担,逼得人民啼叽号寒,哀声遍野。这一层概括了当时形势翻人民的苦难。但当时的战争是一场捍卫统一的正义战争,因而对战争造成的疾苦,诗人未作更多的谴责,这里如实写出,目的是为下一层作铺垫。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揭示出最严重的时弊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根源。那些官吏们雪上加霜,疮口撒盐,不顾人民死活,专务敲骨吸髓,各种苛捐杂税,造成了民心不安。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对民生艰难的忧愤,情感深切“贤者贵为德”与“庶官务割剥”形成对照,托住上段,启开下文。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诗人称赞友人见识卓绝、正直无私。“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表露出诗人把友人列为“贤者”,希望友人救民于水火,惩治贪官污吏。“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二句,正面表达了诗人“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揭示了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挥泪临大江”,大江的奔流犹如诗人的泪水,“高天意凄恻”,诗人的凄恻之情就像浩渺的天空,流露出诗人关切人民痛苦,对韦存在着很大希望,故既告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这挥泪,不只是为私人交谊。“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写出了诗人利用友谊来勉励对方,希望韦讽此去不断的为人民做点好事。把诗人的友情和忧国优民之情糅合一体,水乳难分、似漆如胶。

  此首送别诗,概括描写了战乱中人民的苦恨,揭露了当时社会横征暴敛的真实情况。言辞犀利,感情强烈,内容深刻,气度恢宏。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杜甫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 1144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苑遇雪应制

李峤〔唐代〕

散漫祥云逐圣回,飘飖瑞雪绕天来。不能落后争飞絮,故欲迎前赛早梅。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朝门。简文帝

周昙〔唐代〕

救兵方至强抽军,与贼开城是简文。曲项琵琶催酒处,不图为乐向谁云。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太傅相公以东观庭梅西垣旧植昔陪盛赏…伏愧斐然

徐锴〔唐代〕

静对含章树,闲思共有时。香随荀令在,根异武昌移。物性虽摇落,人心岂变衰。唱酬胜笛曲,来往韵朱丝。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雨后月中玉堂闲坐

韩偓〔唐代〕

银台直北金銮外,暑雨初晴皓月中。唯对松篁听刻漏,更无尘土翳虚空。绿香熨齿冰盘果,清冷侵肌水殿风。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长路别朱大山路却寄

李回〔唐代〕

驿骑难随伴,寻山半忆君。苍崖残月路,犹数过溪云。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