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杜甫 〔唐代〕
我行入东川,十步一回首。
成都乱罢气萧飒,浣花草堂亦何有。
梓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
把臂开尊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乌帽拂尘青螺粟,紫衣将炙绯衣走。
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黄昏始扣主人门,谁谓俄顷胶在漆。
万事尽付形骸外,百年未见欢娱毕。
神倾意豁真佳士,久客多忧今愈疾。
高视乾坤又可愁,一躯交态同悠悠。
垂老遇君未恨晚,似君须向古人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 1144篇诗文 ► 0条名句
仙人祠
韦应物〔唐代〕
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归来灞陵上,犹见最高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注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译文注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听邻人琵琶
陈叔达〔唐代〕
本是龙门桐,因妍入汉宫。香缘罗袖里,声逐朱弦中。虽有相思韵,翻将入塞同。关山临却月,花蕊散回风。为将金谷引,添令曲未终。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皎然上人
韦应物〔唐代〕
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想兹栖禅夜,见月东峰初。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叨慕端成旧,未识岂为疏。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躇。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