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题子似真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辛弃疾 〔宋代〕
唤起子陆子,经德问何如。万钟於我何有,不负古人书。闻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时柯叶,霜雪岁寒余。此是真山境,还似象山无。
耕也馁,学也禄,孔之徒。青衫毕竟升斗,此意正关渠。天地清宁高下,日月东西寒暑,何用著工夫。两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庐。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酬和黄太博
范仲淹〔宋代〕
古籍东南美,蔚蔚幕中议。懿行希圣贤,高文粲游赐。伊余发已秃,偶继立朝士。何以宣王政,甘为时所弃。酌以广州泉,不易伯夷志。直哉心如弦,安虑道边死。窃尝力于古,秉笔庶几至。孰为未闻达,聊以道幽秘。夫君锵以名,忧为世之器。赠我百馀言,升堂出而示。土木朽且陋,黼黻谬增贲。毋临烦刻画,返朴吾所愧。华勋爱士心,蓬壶延才地。何人薦于子,当彼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正宫
柳永〔宋代〕
●爪茉莉秋夜每到秋来,转添甚况味。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其聒得、人心欲碎,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深院静、月明风细。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河东提刑张太博
范仲淹〔宋代〕
忆守姑苏日,见君已惊人。翩翩幕中画,落落席上珍。强记及敏力,一一精如神。洎余领西帅,密与羌夏邻。君来贰边郡,表里还相亲。有如得四支,周旋卫其身。予始按万渠,兵行百物陈。而君主其事,进退皆有伦。羌酋八九百,醉歌喜齗齗。传告以号令,再拜冈不驯。作城大顺川,扼胡来路津。汉军始屯集,虑骑俄纷纶。诸将稍畏怯,偶语辞艰辛。君跃疋马去,入险将..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东栏梨花
苏轼〔宋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杨雪编著.苏轼诗词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49-50
注释
梨花淡白柳深青¹,柳絮(xù)²飞时花满城。
¹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²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惆(chóu)怅(chàng)东栏¹一株雪²,人生看得几清明³。
¹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²雪:这里喻指梨花。³清明:清澈明朗。
参考资料:
1、
杨雪编著.苏轼诗词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49-50
译文注释
梨花淡白柳深青¹,柳絮(xù)²飞时花满城。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
¹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²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惆(chóu)怅(chàng)东栏¹一株雪²,人生看得几清明³。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¹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²雪:这里喻指梨花。³清明:清澈明朗。
参考资料:
1、
杨雪编著.苏轼诗词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49-50
赏析
《东栏梨花》为北宋诗人苏轼所做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诗人完成这首诗已年届不惑,翻来覆去也才只看过了40个清明,心中无法揣测还有几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漫天飘扬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诚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叹:“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