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闷(冬)
周邦彦 〔宋代〕
云作轻阴,风逗细寒,小溪冰冻初结。更听得、悲鸣雁度空阔。暮雀喧喧聚竹,听竹上清响风敲雪。洞户悄,时见香消翠楼,兽煤红爇。
凄切。念旧欢聚,旧约至此,方惜轻别。又还是、离亭楚梅堪折。暗想莺时似梦,梦里又却是,似莺时节,要无闷,除是拥炉对酒,共谭风月。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的美男词人,他与当时的青楼花魁李师师往来密切。 有一次,宋徽宗生了点小病,李师师以为他不会来了,就悄悄地约了周邦彦。哪知道周邦彦刚到不久,宋徽宗就来了。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钻到床下躲了起来。 宋徽宗特地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了鲜橙二人分食。三更时分,宋徽宗要回宫了,李师师还叮嘱他说“..► 190篇诗文 ► 0条名句
信都公家白兔
王安石〔宋代〕
水精为宫玉为田,姮娥缟衣洗朱铅。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扬须弭足桂树间,桂花如霜乱後前。赤鸦相望窥不得,空疑两瞳射日丹。东西跳梁自长久,天毕横施亦何有。凭光下视罝网繁,衣褐纷纷漫回首。去年惊堕滁山云,出入虚莽犹无群。奇毛难藏果亦得,千里今以穷归君。空衢险幽不可返,食君庭除嗟亦窘。今序得为此兔谋,丰草长林且游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周邦彦〔宋代〕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这是首笔触细致而风格明秀的春日之作。
词篇幅一开,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以下五字渲染之。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不反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而已。鱼天一辞,妙不可言。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莹澈。“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过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下“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李清照〔宋代〕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注释
亭亭¹画舸(gě)²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hān)³。
¹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²画舸:即画船。³半酣:半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译文注释
亭亭¹画舸(gě)²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hān)³。
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¹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²画舸:即画船。³半酣:半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赏析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