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其一
陆游 〔〕
庚寅岁入巴东峡,卧听清猿月下声。二十九年穷未死,却思当日似前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薛校书
李白〔〕
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古风其十七
李白〔〕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译文
注释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郁达夫:小说家。他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钱王:即钱镠(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平楚日和憎健翮(hé),小山香满蔽高岑(cén)。
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蔽:蔽于,被遮掩。高岑:高山。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杭州西湖畔有岳坟。处士林: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此处指林逋(967-1028)。
何似举家游旷(kuàng)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何似:哪里比得上。举家:全家。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风波浩荡:喻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斗争。足:尽可。行吟: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126-129页
译文注释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
郁达夫:小说家。他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钱王:即钱镠(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平楚日和憎健翮(hé),小山香满蔽高岑(cén)。
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梅花散发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岭层层遮掉。
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蔽:蔽于,被遮掩。高岑:高山。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
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杭州西湖畔有岳坟。处士林: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此处指林逋(967-1028)。
何似举家游旷(kuàng)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何似:哪里比得上。举家:全家。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风波浩荡:喻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斗争。足:尽可。行吟: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126-129页
赏析
首联入题,点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残酷压迫人民的钱大王,虽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灵还在杭州游荡;而效忠吴国的伍子胥,却落得葬身鱼腹,尸骨不可寻的悲惨结局。这两句诗寄托史事,影射现实, “仍如在”是点睛之笔,强调指出国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统治。含蓄而尖锐地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当今的“钱王”治下当顺民,还是步伍子胥后尘。这是从政治上暗示郁达夫,不要对浙江的国民政府当局抱任何幻想。
颔联从杭州的风光景色来说。“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满”,借对杭州幽美风景的描写,象征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境界。 “憎”于“平楚日和”的“健翮”,“蔽”于“小山香满”的“高岑”,意思是说,翱翔云天,搏击风雨的雄鹰,厌恶风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里,那就会遮蔽自己的政治视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鲁迅1928年去杭州时说:“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事隔几年,他把这一观感融进了诗句中。语重心长,严肃地提醒郁达夫:不要迷恋这样的生活环境;又热忱地鼓励郁达夫:要像“高岑”,要学“健翮”,做一个有抱负的革命者。
颈联又从杭州的名胜古迹来说。西湖畔,抗金名将岳飞,生前遭奸臣陷害,壮志未酬,死后留下一座坟坛,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隐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鹤冢,寂寞凄凉。这两句诗借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暗示郁达夫,纵然你有爱国之心,然而国民政府当局推行的是卖国政策,你也无所作为;退一步说,若是像林逋那样结庐自守,种梅养鹤,也只是孤寂无聊地度过一生,岂是出路,对郁达夫进行又一次恳切的劝告。
尾联从正面引导。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么又该到哪里去,鲁迅明确指出:“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足”字联结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会关系:“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给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题材;也只有“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鲁迅希望郁达夫到辽阔广大的地方去,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写出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作品。篇末点题,为郁达夫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毛泽东〔〕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译文
注释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尊前:即宴席上。尊,同“樽”,酒杯。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莫叹韶(sháo)华容易逝,卅(sà)年仍到赫曦(xī)台。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9.8:278-283
2、 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赏:中华书局,2013.4:183-185
译文注释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短暂游览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峦层叠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远远看到橘子洲上树木摇动,长江上卷起阵阵波浪;雨从那青青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
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老友相会,举杯畅饮,谈笑之间,更觉友情依旧;世界上有些人为一己私利,就如鸡虫一般争斗不已,实在可悲。
尊前:即宴席上。尊,同“樽”,酒杯。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莫叹韶(sháo)华容易逝,卅(sà)年仍到赫曦(xī)台。
回想三十年前事,不要感叹人生易老,今日不是又登上岳麓山的赫曦台了吗?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9.8:278-283
2、 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赏:中华书局,2013.4:183-185
赏析
首联:“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此处“春江”的“春”,非常美丽,生机盎然。诗人喜游泳,故地重游,能跃入湘江,再显当年的豪情,再享欢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又”字,上接游湘江,下连登岳麓,还含“久别岳麓今又来”之意。而一个“踏”字,则使诗人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望眼开”指诗人登上重重叠叠的岳麓山,登高远望,俯览湘江从衡岳而来,直奔洞庭而去的壮观,眼界开阔,心旷神怡。
颔联承接上面的意思而来:“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远远看到湘江中绿树笼罩的橘子洲上树木摆动,长江上卷起阵阵银浪;一会儿,飘起云团,漫延山顶,洒下细雨。视野之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同三年后诗人在《送瘟神》第二首中说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样,并非纯粹写景,更重要的是象征了当时国内的形势。只是后者已带有浪漫的色彩,有些想象的成分。至1959年写的《登庐山》中“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也同样是表现大好形势,但用云烟之类,意象较虚,给读者的感觉也是空中楼阁似有似无。可见,诗是思想与情绪的反映,信非虚言,当时所流露的情感、心境以至潜意识中的东西,有时连作者自己也感觉不到。总而言之,《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中的景色描写真正是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气象,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颈联是由景而及人。旧地重游,必然会想到一些人事。诗人同家乡的耆旧及老同学、老朋友相聚,觉得声音、举止、性情如旧,而想到一些为争夺个人名利用尽心机、流落海外的人,觉得可悲。这里的“可哀”,是说他们在域外混得<s>九-九-藏-书-网</s>并不满意,然而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从“鸡虫”二字中可以感到诗人对这些人的鄙视。解说此诗者或以为这句诗指“国际间的某些事件像鸡虫得失一样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钩心斗角是可悲的”。但此句的上下文俱未涉及国际间的事情,此句承“尊前谈笑”而来,而且“域外”是相对于“国内而言”,同“国际”的意思并不一致。所以,这一句应是指早年相识后来成为革命对立面而跑到海外的人,未必皆历史上有名的人,然大体应属于张国焘、王明、萧瑜一类。上句之“人依旧”指当时在一起的故旧,“域外鸡虫”则指某些流落海外的人。这两句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事实,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包含中国革命中阵营对立和路线分歧方面复杂斗争的种种回忆。但诗人这里表现出的是轻松、愉快,是胜利者的豪情。
尾联:“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回想三十年前都是风华正茂、正当同学少年,“莫叹”二字,体现诗人乐观、高昂的情绪,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韶华易逝”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诗人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仍到”,与前“这种乐观高昂、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浑然一体。
此诗上半首写景,格调明快,用“春江”、“绿洲”、“臂野”等描绘了诗人久别的故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下半首写情,平易、亲切,感情真挚。情随景至,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金门答苏秀才
李白〔〕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栖岩君寂灭,处世余..
译文
注释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译文注释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金阙:天子之门阙,犹金门也。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颓靡:颓坏靡散之义。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