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吟二首 其二
陆游 〔〕
六十馀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发白马
李白〔〕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译文
注释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白马: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
箫鼓聒(guō)川岳,沧溟(míng)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武安有振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史记》中记载:秦国伐魏,赵王令赵奢救魏,秦军驻军在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易水无寒歌:这里运用荆轲的事。荆轲刺秦之前,与高渐离慷慨悲歌,高为之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hé)滹(hū)沱(tuó)。
滹沱:河名。在河北西南部,为子牙河的北源。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月窟:月生之处,最西边。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旧址在今宁夏固原。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cuó)峨(é)。
燕然:燕然山,在今内蒙古境内。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五原:郡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定边。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jí)金戈。
戢:收藏兵器。
译文注释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将军从白马津出发,张展旌旗跨渡黄河。
白马: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
箫鼓聒(guō)川岳,沧溟(míng)涌涛波。
箫鼓声震动川岳,气势壮大如海上涌起的波涛。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武安县有战事,战事浩大,把武安县的屋瓦全都震落了,但战场上兵士气势昂扬,没有慷慨的悲歌。
武安有振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史记》中记载:秦国伐魏,赵王令赵奢救魏,秦军驻军在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易水无寒歌:这里运用荆轲的事。荆轲刺秦之前,与高渐离慷慨悲歌,高为之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hé)滹(hū)沱(tuó)。
铁骑如若是在雪山上行走,那马饮的水之多,能让滹沱河的水全部干涸。
滹沱:河名。在河北西南部,为子牙河的北源。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战争在最西部的月窟发起,后来又转战到朝那。
月窟:月生之处,最西边。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旧址在今宁夏固原。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cuó)峨(é)。
倚剑登上燕然山,那里边峰嵯峨,战争频繁。
燕然:燕然山,在今内蒙古境内。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万里之外十分萧条,唯有五原的耕作多。
五原:郡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定边。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jí)金戈。
希望能够一扫大漠对中原的威胁,能以武力制伏大漠的胡虏。
戢:收藏兵器。
赏析
解连环·早春雪意
麦孟华〔〕
四垂天窄。恨痴云冻冱,晚烟愁碧。甚一霎、薄日嫣花,便酿就重阴,黯皴铅墨。待忍清寒,为吹起、玉龙哀笛。耐琼妃倦舞,憨恋妒云,斗春无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
注释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烂漫:光彩分布貌。天兵:指红军。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风烟:犹风尘。天半:半空。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6:66-67
3、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译文注释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烂漫:光彩分布貌。天兵:指红军。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风烟:犹风尘。天半:半空。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6:66-67
3、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赏析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前,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西施 / 咏苎萝山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译文
注释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zhù)萝山。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zhēng)绝艳,扬蛾入吴关。
徵:召集。
提携馆娃宫,杳(yǎo)渺讵(jù)可攀。
杳渺:悠远,渺茫。讵:岂,怎。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译文注释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zhù)萝山。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勾践徵(zhēng)绝艳,扬蛾入吴关。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徵:召集。
提携馆娃宫,杳(yǎo)渺讵(jù)可攀。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杳渺:悠远,渺茫。讵:岂,怎。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