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绂(fú)遗尘境,青山谒(yè)梵(fàn)筵(yán)。
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梵筵: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
金绳开觉路,宝筏(fá)度迷川。
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觉路:犹言“觉悟之路”。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岭树攒飞栱(gǒng),岩花覆谷泉。
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hè)连。
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参考资料:
朱绂(fú)遗尘境,青山谒(yè)梵(fàn)筵(yán)。
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梵筵: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
金绳开觉路,宝筏(fá)度迷川。
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觉路:犹言“觉悟之路”。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岭树攒飞栱(gǒng),岩花覆谷泉。
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hè)连。
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参考资料: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佛法,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
“岭树攒飞拱”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寺中的高塔,高耸入云,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而雄伟的殿宇,气势非凡,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海日”、“江烟”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塔形”与“楼势”,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词精妙。“攒”、“覆”、“标”、“出”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也写活了。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三天下”,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象征着佛门广大,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这两句诗气魄宏伟,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这是进入到禅堂深处了。这两句虽仍是写景,却隐含着佛理。秋天荷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繁茂的松树已亭亭如盖。这两句描摹景色,细致入微。“已”、“初”两字用得十分确切,“圆”、“满”更是语带双关。“圆”,“满”两字一方面赋于荷珠、松盖以鲜明的形象和勃勃的生机,准确地传达出荷珠松盖的神韵情致;另一方面又隐含着禅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一节“说圆”写道:“释书屡以十五夜满月喻正遍智”。他广征博引上座大众诸部经典,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等等中的各类例子。可见以“圆”“满”作为“如来智慧”的形容在佛家经典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们也说功德圆满之类的话。诗人在这里揉诗意禅趣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两句进一步借写景点明身在佛寺,也像“鸟”与“龙”一样受到佛理佛法的薰染,体验到佛法的威力。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两句借用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自谦和的诗愧非知音。《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遇钟子期,伯牙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道教关系密切,自称“臣是酒中仙”,以贺知章赠给的佳号“谪仙人”自傲。但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也同样十分密切,他自称“青莲居士”,并有诗言道:“金粟如来是后身。”据有人统计,与李白交游的僧人有三十余人,他还曾从两位高僧学法。他寄居过的佛寺寺院有名可考的便有二十余座,他写的有关佛教的诗文有五十多篇。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量应景的佛家典故,胡震亨曾说道:“诗家拈教乘中题,当既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李白在这首诗中基本上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他用得精工,用得巧妙,景语佛语熔于一炉。这就表现了他的诗学佛学造诣均卓越非凡。这首诗音律精严,对仗工稳,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确实,最能表现李白心胸、抱负、胆识的是他的乐府古风之中的许多不朽之作,但这首诗虽是应酬之作,仍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诗中没有明写游禅寺,但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离一个“禅”字,使人一下子便能悟到诗人说的是禅寺,这些地方也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也许不能代表李白诗作中主要方面,但正因为其独特更说明了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恰如要全面地了解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之外,《秋兴八首》也不可不读一样,读读这首诗,对全面了解李白是会有帮助的。
呜呼吾母,遽(jù)然而死。
呜呼:叹词,表悲痛。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kǎi)恻(cè)慈祥,感动庶汇。
恺恻:平易诚恳。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
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luò)荦,乃其大端。
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荦荦:明显。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kǔn)忱(chén),则效不违。
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huī),灵则万古。
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参考资料:
呜呼吾母,遽(jù)然而死。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呜呼:叹词,表悲痛。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
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kǎi)恻(cè)慈祥,感动庶汇。
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恺恻:平易诚恳。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她的关爱所到之处,其本质就是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
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
她头脑精确缜密,能够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五德荦(luò)荦,乃其大端。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
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荦荦:明显。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整个看她的人格,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她呼唤着儿子们,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等待送物报答。
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kǔn)忱(chén),则效不违。
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热情,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至于母亲的遗憾,必补上遗憾之处。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母亲的养育之恩,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壳虽隳(huī),灵则万古。
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
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今日说得太长了,其实时间却很短暂。
参考资料: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层来表述:
第一层“呜呼吾母”至“待徐温吐”写母亲的早逝和辛劳养育子女,以致积劳遭疾。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先说母亲生有七子,仅存活三人,辛劳一生,如今匆匆而逝,仅享年五十三岁。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此前两月,毛泽东还领母亲在长沙医院治疗,并扶母亲去照相馆同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不料母亲到家不久便去世,这怎不引起他的无限悲痛呢?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次写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备尝辛苦。摧磨劳累,以致得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再写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一生中历事千万,全是伤心之事。现在,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只有等待以后慢慢回忆倾吐。
第二层“今则欲言”至“倾地一角”,追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提出追述之纲:现在要说的只就两点,一是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是她怨恨不平之事。接着,从“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到“合其人格,如在上焉”。集中再现母亲的“盛德”。表现在:她有博爱的胸怀,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她平易慈祥,感动了众人。她普施爱心,完全是出于真诚。她不说假话,更不存欺人之心。她正直谨慎,一点也不作假。她细心,经她手做之事,皆有条理。她头脑精密,“理”(智)“情”(感)分得很清。她计划周密,事无遗漏,观察事物也绝无不见之处。她爱洁净的习惯,传遍了亲戚乡里。她一尘不染,身心表里如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规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些美德完全合乎母亲的人格,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一样。毛泽东从博爱、真诚、整饬、洁净、“五德”等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尚与伟大。再写母亲的“恨偏”。“恨偏”者,遗憾之事也。母亲之遗憾是什么呢?
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第三层“次则儿辈”至“均待报赍”,写母亲对儿辈的关心及临终时的遗嘱。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是说我们弟兄三人虽已活命下来,但像没有成熟的果子,处在青黄之间。因此,母亲病时放心不下,总是“揽手”,拉着我们的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这是临终的遗嘱,一是希望儿辈“各自为良”,成为有用之才。二是对平素有恩于我们的或为我们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无论大小远近亲疏,都希望儿子为母报答他们。再次实现母亲的贤良美德。
第四层“总兹所述”至“精禽大海”,写儿辈一定学习母亲的“盛德”,牢记母亲的“遗恨”,报答那些恩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总之,上述这些都是母亲美德放出的光辉。我们一定秉承母亲的诚恳热情,学习母亲的美德,决不违背。至于母亲的遗恨,我们一定为您弥补上。母亲,我们一想到您,您就仿佛出现在眼前。这种思念之心将永远不灭。您养育我们的大恩,如同春阳和晨雾,我们何时才能报答完呢?我们一定像精卫鸟衔石填海一样,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念母报母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层写母亲虽死犹生以及对母亲的悼念。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月俱长。尚飨!”唉,母亲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她的美德却传万古,虽死犹生。我们有生之日,都是报答和陪伴母亲之时。现在话说长了,而时间又显得过于短暂。我只有把母亲的主要事迹写出,其余事迹只好留存在我们心里。此刻正进行家奠,请母亲喝下这杯酒。我们以后还会像太阳那样长久地有许多话向您陈说,表达对母亲的永远思念。母亲,享用酒食吧!悼亡深情,感人肺腑。
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