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越人
张泌〔五代〕
燕双飞,莺百转,越波堤下长桥。斗钿花筐金匣恰,舞衣罗薄纤腰¤东风澹荡慵无力,黛眉愁聚春碧。满地落花无消息,月明肠断空忆。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岳上作
修睦〔五代〕
始好步青苔,蝉声且莫催。辛勤来到此,容易便言回。远水月未上,四方云正开。更堪逢道侣,特地话天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佚名〔五代〕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译文
注释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zhào)觉船轻。柔橹(lǔ)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zhuó),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译文注释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zhào)觉船轻。柔橹(lǔ)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五两:原作“五里”,“五里”应为“五量”,即“五两”。
满眼风波多闪灼(zhuó),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闪烁:原作“陕汋”,音近而误。
赏析
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酒泉子·水碧风清
顾敻〔五代〕
水碧风清,入槛细香红藕腻。谢娘敛翠,恨无涯,小屏斜。堪憎荡子不还家,谩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沉烟,负当年。
译文
注释
水碧风清,入槛(jiàn)细香红藕腻。谢娘敛翠,恨无涯,小屏斜。
堪憎荡子不还家,谩(màn)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zhù)沉烟,负当年。
译文注释
水碧风清,入槛(jiàn)细香红藕腻。谢娘敛翠,恨无涯,小屏斜。
入槛句:莲花飘香,微微透人栏杆里来。敛翠:皱眉。
堪憎荡子不还家,谩(màn)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zhù)沉烟,负当年。
堪憎:可恨。谩留:空留、虚有。意思是罗带虽结同心,但人却浪荡不归。谩:虚假,引申为空。
赏析
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欧阳炯〔五代〕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译文
注释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yuè),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黦:污迹。翻:反而。
译文注释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春去秋来,愁上心头,总是心不在嫣像醉酒了一样,整日昏昏沉沉。临别时候你我相约早日回来相见,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归期。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yuè),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歌舞用的扇子早已旧迹斑斑,衣服上相思的眼泪星星点点。恨自己当初不能化做马车后滚滚的红尘,这样就可以和你朝夕相处,万里相随。
黦:污迹。翻:反而。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