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
辛弃疾 〔〕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贻迁客
杜牧〔〕
无机还得罪,直道不伤情。微雨昏山色,疏笼闭鹤声。闲居多野客,高枕见江城。门外长溪水,怜君又濯缨。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次韵钱
邹浩〔〕
六出飞琼玖,云愁正腊天。寒声生密竹,爽气彻纯绵。故苑风初静,重楼月向圆。何当酬此景,蘸甲引金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江上望月诗
鲍泉〔〕
客行钩始悬,此夜月将弦。川澄光自动,流驶影难圆。苍苍随远色,瀁瀁逐漪涟。无因转还泛,回首眷前贤。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李白〔〕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译文
注释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sǒng)麻姑坛。
麻姑:道教神话人物。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白龙降陵(líng)阳,黄鹤呼子安。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典出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yuān)鸾(luán)。
鸳鸾:一作“鹍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lán)。
皆波澜:一作“空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译文注释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敬亭山上回首南望,极目望尽南天。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常听说有五六仙人,在此游乐。
溪流琴高水,石耸(sǒng)麻姑坛。
琴高溪流水潺潺,麻姑坛石崖耸立。
麻姑:道教神话人物。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白龙降陵(líng)阳,黄鹤呼子安。
白龙降落在陵阳山,黄鹤呼叫子安。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典出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yuān)鸾(luán)。
子安的在这里羽化骑黄鹤上日月,乘长风驾云雾,与鸳鸾比翼。
鸳鸾:一作“鹍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lán)。
下视茫茫宇宙之间,四海皆是波澜壮阔。
皆波澜:一作“空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双眼不瞧目下事,世事翻覆多艰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人生百岁,现如今半途,前途渺茫,不可预期。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强食的瓜儿不甜,每每清晨起床即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我愿跟随仙人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赏析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
注释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烂漫:光彩分布貌。天兵:指红军。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风烟:犹风尘。天半:半空。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6:66-67
3、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译文注释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烂漫:光彩分布貌。天兵:指红军。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风烟:犹风尘。天半:半空。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6:66-67
3、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赏析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前,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