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寄曼叔桂林
袁思古 〔五代〕
望天涯,横雁阵。无际云山,一角斜阳衬。人隔天涯天反近。
五岭迢迢,千里劳书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南乡子·路入南中
欧阳炯〔五代〕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译文
注释
路入南中,桄(guāng)榔(láng)叶暗蓼(liǎo)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南中:犹言南国。桄()榔:南方常绿乔木,棕桐树之一种,亦称“砂糖椰子”,其干高大,多产在中国的南方。暗:一作“里”。蓼():水草之一种。红豆:红豆树产于岭南,秋日开花,其实成豆荚状,内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鲜红,古代以此象征相思之物。纤纤抬素手:即“抬纤纤素手”的倒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2-383
3、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6
译文注释
路入南中,桄(guāng)榔(láng)叶暗蓼(liǎo)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一场微雨之后,家家把红豆采集,树下翻扬纤纤细手,一双双雪白如玉。
南中:犹言南国。桄()榔:南方常绿乔木,棕桐树之一种,亦称“砂糖椰子”,其干高大,多产在中国的南方。暗:一作“里”。蓼():水草之一种。红豆:红豆树产于岭南,秋日开花,其实成豆荚状,内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鲜红,古代以此象征相思之物。纤纤抬素手:即“抬纤纤素手”的倒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2-383
3、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6
赏析
花间词人中,欧阳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咏南方风物的《南乡子》词,在题材、风格方面都给以描写艳情为主的花间词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头两句写初入南中所见。桄榔树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虽非南国特有,但也以南方水乡泽国为多,所谓“红蓼花寒水国秋”可证。恍榔树叶深绿,故说“暗”。“枕榔叶暗萝花红”,一高一低,一绿一红,一是叶一是花,一岸上一水边,互相映衬,勾画出了南中特有的风光,并写出了它给予作者的第一个鲜明印象。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上两句所写的,还是静物,这里进一步可到人物的活动。红豆也为南中所恃有,岭南天热。微雨过后,业己成熟的红豆荚正待采摘。故有“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的描写。这两句将南中特有的物产和风习、人物活动揉合在一起,组成一幅典型的南中风情画,透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树底纤纤抬素手。”采摘红豆的,多是妇女,所以远远望去,但见两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树下,时时隐现着红妆女一的倩丽身影和她们的纤纤皓腕。这是南中风物的写实。但这幅画图却因为有了这一笔,整个地灵动起来了,显现出了一种动人的风的。红豆又称相思子。王维的《相思》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流传众口的诗篇无形中赋予了这索手收红豆的日常劳动以一种动人遐想的诗意美。面对这幅鲜丽而富于温馨气息的画图,呼吸着南国雨后的清新空气,词人的身心都有些陶醉了。《南乡子》单调字数不到三十,格调比较轻快。结句的含蕴耐味显得格外重要。欧阳炯的这首就是既形象鲜明如画,又富于余思的。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李煜〔五代〕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泝流 一作:溯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桐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桐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桐怀人之所。辘轳桐循环滚动又与思念桐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桐象征。古代桐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桐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桐秋思,如吴均桐“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桐“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桐“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桐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桐期盼,桐“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桐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飞。故接下来桐“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桐秋景与女子桐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桐停桐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桐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桐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桐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桐“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思。这里桐“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桐“双蛾”之皱,桐“回首”之举,桐“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桐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桐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桐诉说去打动对方桐心,以唤回心爱桐人。可是,“九曲约波不湃流”。山高水约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桐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桐风景画,画中桐人,人外桐秋,秋内桐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思越人
张泌〔五代〕
燕双飞,莺百转,越波堤下长桥。斗钿花筐金匣恰,舞衣罗薄纤腰¤东风澹荡慵无力,黛眉愁聚春碧。满地落花无消息,月明肠断空忆。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