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

鲁迅 〔〕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旧家度假还没有多少时日,又要启程离开老家;当踏上夕阳西下的旅程,眷恋的愁绪又在心中萌发。
尽管一路上春风吹拂,一排排的杨柳绽出新芽;但我此时此刻看到它们,却幻化成绵延无尽的相思花。

注释

注释
“日暮”句:1898年,鲁迅初次离家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时,曾作《戛剑生杂记》,记旅途的心情 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断肠花:即秋海棠。这里借用断肠花来比杨柳,使人生出无限离愁。

赏析

  第二首重点在惜别,因此,依恋之情更加浓重。“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这首诗的主调。回家度假的鲁迅,多么想和两个弟弟多住一些时日。可是,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离去。这种“还家未久又离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时刻,尤其感到沉重。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没有多作烘托,既见出依恋之心,又有揉肠之感。接着,诗中用生动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景,再次写出旅途的惆怅和怀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处,除了写不忍离别之外,还在于着重写了分别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杨柳是说别情不断。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传统。诗中写了杨柳树就含有这个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两侧来写,一方面是离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别之情。这就不是单纯地仿古。特别是在写了“夹道万株杨柳树”之后,笔锋一转,紧接写了一个“望中都化断肠花”的境界,使诗篇更加荡人心弦。在这个境界里,随着客船的前行,溪河两岸的万株杨柳臆隐退去,家乡越来越远,望着望着,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断肠之花了。以情注景,颇有韵味。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虽然思绪万端,但感情却很平稳,先写还家,又写离家,还家未久,离家却长;还时欣喜,离时难舍,日将暮而愁更重。但是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一下构成感情激荡的高峰,柔肠欲断,涕不可抑。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余味不尽。这种余味,不仅是艺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这是年轻时的鲁迅在抒发“寻求别样人们”时感到的惆怅,开始咏叹他目睹的人生和社会。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居三山时方四十馀今三十六年久已谢事而连岁小稔喜甚有作

陆游〔〕

自问湖边舍,衰残俯仰中。谋身悲日拙,造物假年丰。税足催科静,禾登债负空。社醅邀里巷,膰肉饫儿童。衣及霜晨赎,炉先雪夜红。陂塘趋版筑,垣屋讫宫功。盗息时雍象,人淳太古风。退夫无一事,鼓缶伴邻翁。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鲁见狄博通

李白〔〕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太平·春晚

辛弃疾〔〕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暮春龟堂即事四首 其一

陆游〔〕

风日初和昼漏长,萧然巾屦集茆堂。雨馀千叠暮山绿,花落一溪春水香。断简椟中尘委积,故人墓上草荒凉。尔来幸有宽怀处,病退床头减药囊。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李白〔〕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