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如梦偈
本净 〔唐代〕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
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无两般,一悟无别悟。
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道。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古诗五首 其三
王翰〔唐代〕
日暮洛阳道,北山正嶕峣。高坟望累累,岁久青松凋。为问葬者谁,云是汉唐朝。龟龙卧深草,文字半沉销。凄风扑霜叶,阴云惨寒郊。颓垣隐狐兔,荒棘鸣鸱鸮。千载雍门琴,令人涕泪交。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 昔与德公别于此
柳宗元〔唐代〕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译文
注释
海鹤(hè)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海鹤: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还活着而德公已经去世。三十秋:三十年。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参考资料:
1、 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2:第4页
译文注释
海鹤(hè)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与品德高尚的你相别,如今已有三十个春秋。
海鹤: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还活着而德公已经去世。三十秋:三十年。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今天我独自登临故地,形影孤单,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参考资料:
1、 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2:第4页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之作。所感怀的对象为三十年前见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鹤仙逝。当年一别,转眼三十载了,生死存亡真是无常啊!触发其感怀的媒介则是“长沙驿前南楼”。陈景云《柳集点勘》说:“长沙驿在潭州,此诗赴柳时作,年四十三。观诗中‘三十秋’语,则驿前之别甫十余龄耳。盖随父在鄂时亦尝渡湘而南。”据诗意,大约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镇任鄂岳沔都团练判官,宗元随父曾在长沙驿前南楼与“德公”话别。“海鹤”自然是指德公,但称德公为“海鹤”,却自有其独特的蕴涵。其具体所指,今日虽已不可确知,却可从中领略到一种潇洒、自由、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意味,并由此给全诗增添一种空灵的诗化的情调。
通首抒情,蔼然仁者之言。无一字不质朴,无一语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里行闻,字字句句扣紧感旧的题旨,一气贯注,自然浑成。“存亡三十秋”,蕴藏着无限的伤感。既有世路的艰险,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数行泪”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业未就,谤责飞腾。着一“独”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见。诗人怀旧伤今,所以有诸多感慨。
其实还有一层无常感他没说出来:仕宦更是无常!一月奉命北归,二月到京,三月又贬柳州,人生太难预料了!怀旧伤今,诗人禁不住流下数行清泪。这首诗与前《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诗相较而读,一喜一悲,炎凉相继,颇耐人寻味。
村夜二篇 其二
陆龟蒙〔唐代〕
世既贱文章,归来事耕稼。伊人著农道,我亦赋田舍。所悲劳者苦,敢用词为诧。祗效刍牧言,谁防轻薄骂。嘻今居宠禄,各自矜雄霸。堂上考华钟,门前伫高驾。纤洪动丝竹,水陆供鲙炙。小雨静楼台,微风动兰麝。吹嘘川可倒,眄睐花争奼。万户膏血穷,一筵歌舞价。安知勤播植,卒岁无闲暇。种以春鳸初,获从秋隼下。专专望穜稑,搰搰条桑柘。日晏腹未充,霜繁体..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春词
王德〔唐代〕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译文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注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lí)菊,金粟(sù)¹初开晓更清。
¹金粟:黄色的花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译文注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唯有东篱(lí)菊,金粟(sù)¹初开晓更清。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¹金粟:黄色的花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赏析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