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参考资料:
山寺钟鸣昼已昏¹,渔梁²渡头争渡喧³。
¹昼已昏:天色已黄昏。²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³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¹亦乘舟归鹿门。
¹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¹,忽到庞公²栖(qī)隐处。
¹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²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¹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²自来去。
¹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²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山寺钟鸣昼已昏¹,渔梁²渡头争渡喧³。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¹昼已昏:天色已黄昏。²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³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¹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¹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¹,忽到庞公²栖(qī)隐处。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¹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²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¹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²自来去。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¹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²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已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实有的奇观。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自海门的潮水,十分壮观。《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公子王孙逐(zhú)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王公贵族的子弟。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非常漂亮,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罗巾:丝制手巾。
侯(hóu)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xiāo)郎是路人。(如海 一作:似海)
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参考资料:
公子王孙逐(zhú)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王公贵族的子弟。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非常漂亮,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罗巾:丝制手巾。
侯(hóu)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xiāo)郎是路人。(如海 一作:似海)
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心中爱恋之人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参考资料:
此诗首句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次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三、四两句说女子一进权势之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全诗高度概括地写出诗人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下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用绿珠坠楼的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像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了。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已经非常明显。之所以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情,更可以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出它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据说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用词很准确。在封建社会里,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恰当不过,比喻生动形象。诗人以此诗赠给心上人,既写女子的不幸,也描述了自己所爱被劫夺的哀痛,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正是那些只顾个人喜恶的侯门贵族、公子王孙。作者并没有直接指斥,但诗中流露出的弱者的哀怨、深沉的绝望,却比直露的指斥更厚重,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诗中的情感实际上也超越了一己的悲欢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红线毯,择茧(jiǎn)缲(sāo)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diàn)上毯。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披香殿广十丈馀(yú),红线织成可殿铺。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彩丝茸(róng)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shēng)物。
不胜:承受不起。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sè)毳(cuì)缕硬,蜀都褥(rù)薄锦花冷。
涩:不柔润。毳:鸟兽的细毛。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jié)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地衣:即地毯。
参考资料:
红线毯,择茧(jiǎn)缲(sāo)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diàn)上毯。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披香殿广十丈馀(yú),红线织成可殿铺。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彩丝茸(róng)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shēng)物。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不胜:承受不起。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毯涩(sè)毳(cuì)缕硬,蜀都褥(rù)薄锦花冷。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涩:不柔润。毳:鸟兽的细毛。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jié)力。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地衣:即地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