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登瀑顶寺因寄诸知己
孟贯 〔唐代〕
曾於尘埃望,此景在烟霄。
岩静水声近,山深暑气遥。
杖藜青石路,煮茗白云樵。
寄语为郎者,谁能访寂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永乐韦少府厅壁
岑参〔唐代〕
大河南郭外,终日气昏昏。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故人是邑尉,过客驻征轩。不惮烟波阔,思君一笑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
欧阳炯〔唐代〕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独坐含颦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译文
注释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wǎn)风如舞透香肌。
独坐含颦(pín)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译文注释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wǎn)风如舞透香肌。
天碧罗衣:天蓝色的罗绸衣裙。据说当时蜀地女衣以天蓝色为美。宛:转。“宛风”,即软风缭绕之意。
独坐含颦(pín)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凤竹:泛指笙箫一类的管乐。古代将笙箫一类的乐器饰以凤形。泥人:形容人软弱、痴迷的样子。
赏析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唐代〕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译文
注释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星河:银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zhāi)归思多。
空斋:萧条的居室。
方用忧人瘼(mò),况自抱微痾(kē)。
用:因为。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微疴:小病。
无将别来近,颜鬓(bìn)已蹉(cuō)跎(tuó)。
颜鬓:容颜,鬓发。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
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译文注释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星河:银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zhāi)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空斋:萧条的居室。
方用忧人瘼(mò),况自抱微痾(kē)。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用:因为。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微疴:小病。
无将别来近,颜鬓(bìn)已蹉(cuō)跎(tuó)。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颜鬓:容颜,鬓发。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
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赏析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唐代〕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