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诗三十首 其十六 卢郎中谌感
江淹 〔南北朝〕
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英俊著世功,多士济斯位。
眷顾成绸缪,乃与时髦匹。姻媾久不亏,契阔岂但一。
逢厄既已同,处危非所恤。常慕先达概,观古论得失。
马服为赵将,疆场得清谧。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慨无握中策,徒惭素丝质。羁旅去旧京,感遇逾琴瑟。
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江淹
梦笔生花 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 169篇诗文 ► 0条名句
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庾信〔南北朝〕
定律零陵玉管。调钟始平铜尺。龙门之下孤桐。泗水之滨鸣石。河灵于是让珪。山精所以奉璧。涤九川而赋税。乘三危而纳锡。北里之禾六穗。江淮之茅三脊。可以玉检封禅。可以金绳探册。终永保于鸿石。足扬光于载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观潮
苏轼〔南北朝〕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
庐(lú)山烟雨浙江潮(cháo)¹,未至千般恨²不消。
¹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²恨:遗憾。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注释
庐(lú)山烟雨浙江潮(cháo)¹,未至千般恨²不消。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¹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²恨:遗憾。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法乐辞 其十二
王融〔南北朝〕
影响未尝隔,晦明殊复亲。弘慈邈已远,睿后扇高尘。区中禔景福,宇外沐深仁。万祀留国祚,意兆庆唐民。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