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棹歌 其九
德诚 〔唐代〕
问我生涯祇是船,子孙各自赌机缘。不由地,不由天,除却蓑衣无可传。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杜荀鹤〔唐代〕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译文
注释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译文注释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赏析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怀吴中冯秀才
杜牧〔唐代〕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译文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长洲苑外草木萧萧,回首旅途,只觉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至今都没有忘怀,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参考资料:
1、
古今诗文选析[M]. 1981.04.第241页
注释
长洲苑¹外草萧萧²,却算游程³岁月遥⁴。
吴中: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¹长洲苑: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之地。在今苏州市西南。²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³游程:即旅程。⁴遥:远。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mù)烟秋雨过枫桥¹。
¹枫桥:地名。在今苏州西郊。为当年作者送别冯秀才之地。
参考资料:
1、
古今诗文选析[M]. 1981.04.第241页
译文注释
长洲苑¹外草萧萧²,却算游程³岁月遥⁴。
长洲苑外草木萧萧,回首旅途,只觉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吴中: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¹长洲苑: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之地。在今苏州市西南。²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³游程:即旅程。⁴遥:远。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mù)烟秋雨过枫桥¹。
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至今都没有忘怀,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¹枫桥:地名。在今苏州西郊。为当年作者送别冯秀才之地。
参考资料:
1、
古今诗文选析[M]. 1981.04.第241页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抒情小诗,此诗通过回忆以前与友人冯秀才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大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纵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诗一开端,诗人便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到“时间中的图画”和“图画样的空间”中去,大大地增强了视觉的纵深感和心境的沉重感。“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是写诗人的眼前景与此时情。“长洲苑”,在今苏州之南,太湖之北,是吴王阖闾曾经游猎的地方。这自然写的是空间。“萧萧”,形容草木摇落的样子。苑外草枯,既扩大了空间的范围,又表现了时间的变化。一句话,不但把发生在遥远的岁月里的往事,突现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而且把诗人独立苑中、无语凝望的神情,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
大概那年送别冯秀才,正是深秋的季节,所以诗人蓦然见到草木摇落,不禁屈指计算起“游程”来,这才记起那已是遥远的岁月了。于是把往日之情与今日之思交织在一张友谊的丝缕中,生动而形地表现出他们之间的脉脉深情。“游程”,是空间;“岁月”,是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句诗中,时空交错,今昔互映,有效地扩展了诗的境界,丰富了诗的意蕴,加深了诗的情感,这便是“时空交感”的艺术效应。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时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写诗人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岁月虽然是那样的遥远,但当年依依握别的情景,却至今历历在目。
趁着向晚的暮烟,顶着淅沥的秋雨,走过寂寞的枫桥,奔向遥远的他方,这情景是永远不会在世人的记忆里淡化和消失的。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花一点笔墨去描写自己如何伫立着、凝望着,直至冯秀才的瘦影消失在那暮烟秋雨之中,仅仅用一“过”字,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面,却分明地浮现在读者的脑际。“枫桥”,在苏州市的西面,不少诗人都写过它。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作张祜的作品,也是题作《枫桥》的。因为冯秀才在“吴中”,所以这首诗中出现的地名,都是“吴中”的名胜。“别时”与“至今”是今昔的对映;“过枫桥”是空间的转换,它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要知道,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也是一切艺术形象赖以附丽的基本形式,所以总结古典诗歌的时空艺术设计,是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环。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侯继时从王谔辟)
韩愈〔唐代〕
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幸同学省官,末路再得朋。东司绝教授,游宴以为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雪径抵樵叟,风廊折谈僧。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千层。洲沙厌晚坐,岭壁穷晨升。沈冥不计日,为乐不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次河神庙虞参军船先发余阻风不进寒夜旅泊
刘知几〔唐代〕
朝谒冯夷祠,夕投孟津渚。风长川淼漫,河阔舟容与。回首望归途,连山暧相拒。落帆遵迥岸,辍榜依孤屿。复值惊波息,戒徒候前侣。川路虽未遥,心期顿为阻。沉沉落日暮,切切凉飙举。白露湿寒葭,苍烟晦平楚。啼猿响岩谷,泪鹤闻河溆。此时怀故人,依然怆行旅。何当欣既觏,郁陶共君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洗然弟进士举
孟浩然〔唐代〕
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以吾一日长,念尔聚星稀。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