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南北朝〕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又答泛江革诗

何逊〔南北朝〕

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月六日城外马上呈世德 其一

邹浩〔南北朝〕

岘山脚下江水生,普宁寺前舟楫行。细民无钱不得渡,老幼相持愁叹声。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案铭

萧纲〔南北朝〕

刻香镂彩,纤银卷足。照色黄金,回花青玉。漆华映紫,画制舒绿。性广知平,文雕非曲。厕质锦帷,承芳绮缛。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仁义可安,忠贞自烛。鉴矣勒铭,知微敬勖。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早蝉诗

范云〔南北朝〕

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谒女贞何氏祠

邹浩〔南北朝〕

正月一日雨不休,朝来四望阴云收。众阳扶导日轮出,辉光倏忽盈九州。欣欣草木动新意,鸾凤鼓翅翔天游。高山托处将半载,真人风韵长凝眸。精神澡雪亦已久,欢言夙驾南冈头。仙居楼阁拱形象,祥烟瑞霭檐间浮。焚香再拜适我愿,想见王母同优游。蟠桃不老春更永,人间变化知几秋。轮囷重盖拥车马,气势赫赫移山丘。万方有口莫敢议,勋劳自以为伊周。门墙旦暮祝..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