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宿云际寺
斐公衍 〔唐代〕
境静闻钟声易响,庭高见月影难沈。青山解隔尘中事,流水能清物外心。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袁溪张逸人所居
罗隐〔唐代〕
蒲梢猎猎燕差差,数里溪光日落时。芳树文君机上锦,远山孙寿镜中眉。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若使浮名拘绊得,世间何处有男儿。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丘衙推
张蠙〔唐代〕
仙都高处掩柴扉,人世闻名见者稀。诗逸不拘凡对属,易穷皆达圣玄微。偶携童稚离青嶂,便被君侯换白衣。任醉宾筵莫深隐,绮罗丝竹胜渔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上官仪〔唐代〕
熏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翠钗照耀衔云发,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岂若随闻三日香。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同题仙游观
韩翃〔唐代〕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注释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qī)凄宿雨收。
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zhēn)声近报汉宫秋。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译文注释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qī)凄宿雨收。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zhēn)声近报汉宫秋。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赏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
李适〔唐代〕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