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友辞 鱼鹰
王质 〔唐代〕
鱼鹰,鱼鹰,江空谷空同一音。风浪冲矶矶擦过,波沸安能遮眼明。
忽飞上,忽飞下,碎玉横斜口中挂。呜呼此友兮不厌多,看看桑田生白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山中酬人
张籍〔唐代〕
山中日暖春鸠鸣,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问舟子
孟浩然〔唐代〕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译文
注释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向夕:傍晚,黄昏。向:接近。几多:多少。
湾头正堪(kān)泊(bó),淮里足风波。
泊:停泊。淮:淮河。
译文注释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向夕:傍晚,黄昏。向:接近。几多:多少。
湾头正堪(kān)泊(bó),淮里足风波。
船夫说:“河湾处正好停船,淮河里浪高风紧。”
泊:停泊。淮:淮河。
赏析
诗人到处漂泊,等走到一个渡头前,虽然问的是前面的路程,当更深处是在问自己: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将要去哪里呢?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问前程,既问自己,也是问国家、民族,既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看到江里了浪花的激荡,想起心里,内心的激动也久久不能平静。而淮河里面的波澜,诗人表达了一种欲降服,欲感化的壮志豪情。不过词词句句中多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与《宿建德江》作于同时,为孟浩然漫游吴越时的作品。诗用问答的形式写行旅之情,显得旅情无主意,全靠船夫。第二句为全诗中心,表现了盼望快点到目的地的急切心情。但淮河风浪却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作停泊,颇有吴越尚远,日暮途穷之感。“复”“足”,虽是平常之语,却是诗中之眼。
和夜题玉泉寺
徐凝〔唐代〕
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尘。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春山夜月
于良史〔唐代〕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注释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一作“春来”。
掬(jū)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鸣钟:一作“钟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9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35 .
译文注释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春山:一作“春来”。
掬(jū)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
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鸣钟:一作“钟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9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35 .
赏析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