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
杜甫 〔唐代〕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
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
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
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 1144篇诗文 ► 0条名句
 
 
送道者朝见后归山
殷文圭〔唐代〕
暂随蒲帛谒金銮,萧洒风仪傲汉官。天马难将朱索绊,海鳌宁觉碧涛宽。松坛月作尊前伴,竹箧书为教外欢。神鼎已乾龙虎伏,一条真气出云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清平调·其一
李白〔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注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¹露华浓²。 
¹槛:栏杆。²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¹群玉²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¹“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²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译文注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¹露华浓²。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¹槛:栏杆。²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¹群玉²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¹“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²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赏析
  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题虎丘东寺
张祜〔唐代〕
云树拥崔嵬,深行异俗埃。寺门山外入,石壁地中开。仰砌池光动,登楼海气来。伤心万古意,金玉葬寒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赠蓝田韦少府先辈
郑谷〔唐代〕
王畿第一县,县尉是词人。馆殿非初意,图书是旧贫。斫冰泉窦响,赛雪庙松春。自此升通籍,清华日近身。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