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卒伤春
于濆 〔唐代〕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译文
注释
连年戍(shù)边塞,过却芳菲节。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东风:春风。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南枝:朝南的树枝。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qì)沙,夜泪啼乡月。
碛沙:水中沙堆。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译文注释
连年戍(shù)边塞,过却芳菲节。
连续多年驻守边塞,花草飘香的春季又将过去。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春风用尽最后一丝力量,阴山的积雪也未曾减少。
东风:春风。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一株枯瘦萧条的柳树,向南的枝条上嫩叶刚刚萌芽。
南枝:朝南的树枝。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那枝条带着故乡的情意,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吹碛(qì)沙,夜泪啼乡月。
晚风中裹挟着漫漫黄沙,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默默落泪。
碛沙:水中沙堆。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凌烟阁上悬挂的有功之人,未必全都是忠烈之士。
赏析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这首诗开头写的是长期戍守边塞的士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萌生思乡的情感。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则是渲染边塞士兵的凄凉心境和对温暖、对故乡、对和平的热切向往。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柳枝亦向南,是因为人从南方而来,似有同乡的情谊,因此,柳枝亦带有依依的感情,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而到了夜晚,晚风中含着无数的沙尘,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两句对那些以无数士卒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功业的将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了这些铺垫,当读到“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时,对作者怨愤之情就会有深切的体会。这首诗写的是经过无数场残酷战争,士兵有一身的伤痕——“赤肉痛金疮”,而那些将领却成了卫霍那样的大功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连续多年驻守边塞,花草飘香的春季又将过去。
春风用尽最后一丝力量,阴山的积雪也未曾减少。
一株枯瘦萧条的柳树,向南的枝条上嫩叶刚刚萌芽。
那枝条带着故乡的情意,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中裹挟着漫漫黄沙,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默默落泪。
凌烟阁上悬挂的有功之人,未必全都是忠烈之士。
注释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东风:春风。
南枝:朝南的树枝。
碛沙:水中沙堆。
赏析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这首诗开头写的是长期戍守边塞的士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萌生思乡的情感。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则是渲染边塞士兵的凄凉心境和对温暖、对故乡、对和平的热切向往。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柳枝亦向南,是因为人从南方而来,似有同乡的情谊,因此,柳枝亦带有依依的感情,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而到了夜晚,晚风中含着无数的沙尘,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两句对那些以无数士卒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功业的将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了这些铺垫,当读到“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时,对作者怨愤之情就会有深切的体会。这首诗写的是经过无数场残酷战争,士兵有一身的伤痕——“赤肉痛金疮”,而那些将领却成了卫霍那样的大功臣。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杂曲歌辞。秋夜长
张籍〔唐代〕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白露满田风褭褭,千声万声鹖鸟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
皎然〔唐代〕
厌上乌桥送别频,湖光烂熳望行人。欲将夜舸陪嘉月,肯住空林伴老身。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从何得道怀惆怅,莫是人间屡见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狼烟
薛逢〔唐代〕
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传声却报边无事,自是官军入抄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唐代〕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
注释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lěi),寒磬(qìng)满空林。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chóu)怅(chàng)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译文注释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lěi),寒磬(qìng)满空林。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chóu)怅(chàng)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赏析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