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李煜 〔五代〕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泝流 一作:溯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桐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桐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桐怀人之所。辘轳桐循环滚动又与思念桐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桐象征。古代桐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桐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桐秋思,如吴均桐“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桐“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桐“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桐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桐期盼,桐“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桐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飞。故接下来桐“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桐秋景与女子桐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桐停桐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桐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桐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桐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桐“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思。这里桐“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桐“双蛾”之皱,桐“回首”之举,桐“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桐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桐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桐诉说去打动对方桐心,以唤回心爱桐人。可是,“九曲约波不湃流”。山高水约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桐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桐风景画,画中桐人,人外桐秋,秋内桐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
此词调名于《草堂诗余》、《花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一名《采桑子》。”《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啸余谱》中均有题作“秋怨”。从词意看,当属李煜中期的作品。
辘轳(lùlú):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叶柄长,叶大,质地轻而韧。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
几树:多少的树。树,这里指梧桐树。惊秋,有二种理解,一说吃惊秋天的到来,二说秋风惊动了梧桐树。两种理解尽管语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昼雨:指白天下的雨。昼,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唐代陆畅《帘》诗中有句“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用法同。玉钩:玉制的钩子。这句话是说长长的帘子挂在玉钩上。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春,指男女相爱之情。双蛾:《花草粹编》、《花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即指美女的两眉。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欲:想要。寄:寄托。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
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九,泛指多数。遂以九曲代指黄河。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赏析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桐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桐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桐怀人之所。辘轳桐循环滚动又与思念桐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桐象征。古代桐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桐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桐秋思,如吴均桐“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桐“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桐“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桐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桐期盼,桐“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桐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飞。故接下来桐“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桐秋景与女子桐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桐停桐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桐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桐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桐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桐“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思。这里桐“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桐“双蛾”之皱,桐“回首”之举,桐“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桐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桐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桐诉说去打动对方桐心,以唤回心爱桐人。可是,“九曲约波不湃流”。山高水约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桐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桐风景画,画中桐人,人外桐秋,秋内桐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煜
注:以下内容为野史传说,仅供参考。藏书故实 精于鉴赏,极富藏书。宫中购置图书、画帖数万卷,法帖如钟、王真迹。公、私藏皆印有“内殿图书”、“建业文房之宝”、“集贤殿书院”等。或为其签名、题字,或为诗歌杂言。宋军攻陷金陵,城将陷,他对保仪黄氏曰:此皆吾宝,城若不守,尔等可焚之。城陷,黄氏皆将藏书画焚烧。所作文词,多含伤感离愁之..► 72篇诗文 ► 0条名句
送玄泰禅师
修睦〔五代〕
去去去何住,一盂兼一瓶。水边寒草白,岛外晚峰青。宿处林闻虎,行时天有星。回期谁可定,浮世重看经。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醉妆词·者边走
王衍〔五代〕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译文
注释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者边:这边。
译文注释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这边走那边走,终日宴游寻花问柳。那边走这边走,时时歌舞贪饮金杯酒。
者边:这边。
赏析
王衍是五代十国时前蜀的亡国君主。他不问朝政,生活荒淫无度。这首醉妆词就是他生活的写照。词调是王衍所自创。《花草粹编》卷一引《北梦琐言》说:“蜀主衍,尝裹小巾,其尖如锥。宫妓多衣道服,簪莲花冠,施胭脂夹脸,号‘醉妆’,衍作《醉妆词》。”
词极写恣意游宴的乐趣。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这首词开头几句是说,这边走那边走,终日宴游寻花问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后几句是说,那边走这边走,时时歌舞贪饮金杯酒。
为了透彻而极致的写出宴游的乐趣,作者采用民歌中常常运用的重沓交错的手法,从而构成回环往复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处处花柳,触目芳菲的环境,表现了流连赏玩,耽于淫乐的情景。
“者(即这)边走,那边走”,这是略呈变化的重叠复沓。而“那边走,者边走”,则不仅本身重叠复沓,而且和前者又形成参差交错的特点。再加之它们稍被间开,而全词又是不分片的小令,一气直下,所以词既顿挫有致,又特别显得珠圆流走,音节上十分谐婉。“只是寻花柳”和“莫厌金杯酒”,因为被复沓句隔开,造成一种偏宕之致。它们前后的出现,表达了赏景和酣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而“只是”、“莫厌”二词,则又将人流连于良辰美景,沉溺于赏心乐事的一种极端的追求欲望表现了出来,这种沉浸于醉生梦死的颓废情绪是很强烈的。
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欧阳炯〔五代〕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译文
注释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yuè),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黦:污迹。翻:反而。
译文注释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春去秋来,愁上心头,总是心不在嫣像醉酒了一样,整日昏昏沉沉。临别时候你我相约早日回来相见,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归期。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yuè),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歌舞用的扇子早已旧迹斑斑,衣服上相思的眼泪星星点点。恨自己当初不能化做马车后滚滚的红尘,这样就可以和你朝夕相处,万里相随。
黦:污迹。翻:反而。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