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唐代〕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拿过我的酒杯斟满美酒同饮共醉,与你一起拿着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度光阴。
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注释

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
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箸(zhù):筷子。
举:抬。
蹉跎(cuō tuó):不顺利,虚度光阴。
合被:应该被。合,应该。是与命中注定相符合的应该。例:《说唐全传》:合当归位。
才名:才气与名望。
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赏析

  白居易有两个好友,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而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如果没有二人深厚的友谊,没有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肯定与欣赏,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白二人相互赏识,也只有这样才有了无拘无束地把酒言欢、吟诗作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国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作为刘禹锡的好友,诗人感到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这种直率与坦诚绝不是写给一般人的,只有友谊深厚才有如此言语。该二句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则抒发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刘禹锡为回赠这首诗,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意思的是后人对刘禹锡的这首诗评价更高,尤其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能体现刘禹锡乐观、豁达的状态,相比该诗里白居易那副抱怨命运的状态更有意境。不可否认,刘禹锡的诗读来更加的坚韧与豪放,但白居易诗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坦率、真诚,敢于直言,往往将各种问题写入诗中。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白居易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仙子送刘阮出洞

曹唐〔唐代〕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却再来。云液每归须强饮,玉书无事莫频开。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崔万芳夔

皎然〔唐代〕

气杀高隼击,惜芳步寒林。风摇苍琅根,霜剪荍y9心。归思忽眇眇,佳气亦沉沉。我身岂遐远,如隔湘汉深。事迩智莫及,愿乖情不任。迟君忘言侣,一笑开吾襟。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海门潮别浩初师

刘禹锡〔唐代〕

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都上礼白足,施者散金钱。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枉系二首

沈佺期〔唐代〕

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吾怜姬公旦,非无鸱鸮诗。臣子竭忠孝,君亲惑谗欺。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昔日公冶长,非罪遇缧绁。圣人降其子,古来叹独绝。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今代多秀士,谁能继明辙。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杀气不在边

孟郊〔唐代〕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輈.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长策苟未立,丈夫诚可羞。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雠。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