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慕公实
邹浩 〔〕
从来文史足三冬,何事明时作退翁。刺口岂能论扰扰,冥心直欲似空空。
半轩苍莽雨初霁,一钓清泠月正胧。好把晨昏付香火,个中真乐更无穷。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王国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译文
注释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ái)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春晚:春暮。故国:故乡。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海门:内河通海之处,此指钱塘江口。皑皑:雪白貌。素车白马:送丧的车马。此处指伍子胥。夜潮:潮水每日两次,此指夜间之潮。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yú)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鹤事,且极言城郭亦非当年。以此来警喻世人。后世多用此典。恩怨,恩与怨,常偏指怨恨。须臾:片刻,短时间。误:错误,引申为迷惑。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消得:此谓怎禁得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476-482页
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102页
译文注释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ái)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杜鹃鸟啼到了暮春时节,故乡总勾起人伤春的情绪。钱塘江口空阔辽远,洁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车白马又奔潮而来。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春晚:春暮。故国:故乡。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海门:内河通海之处,此指钱塘江口。皑皑:雪白貌。素车白马:送丧的车马。此处指伍子胥。夜潮:潮水每日两次,此指夜间之潮。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yú)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山川家国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人间的情义都被耽误。心中有情怀难以平复,怎么经得起几回潮起潮落。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鹤事,且极言城郭亦非当年。以此来警喻世人。后世多用此典。恩怨,恩与怨,常偏指怨恨。须臾:片刻,短时间。误:错误,引申为迷惑。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消得:此谓怎禁得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476-482页
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102页
赏析
上片第一、二句为第一层。
首句画出了一幅凄美的“千里暮春图”,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充满悲哀的广阔空间;第二句“故国春心断”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发的一种美好的意愿。不过要注意“春心”这个词,古人常常把它和“伤”、“损”一类的词连用,更是充满了理想幻灭的悲伤与迷惘。这两句直白悲凉心境,其中流露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心和幻灭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为第二层。
此两句就写出了这样一幅开阔雄豪的画面。不过应该注意到:结合开头两句来看,这幅画面应该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故乡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它在开阔中有苍凉,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执著,而且还叠加了一个复仇幽灵的幻象,因此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心灵对现实景象的折射。那月下的海面和潮头的幽灵已经有一种悲壮之美,而“依旧”的百折不挠又有一种誓不屈服之意。这两句以一种开阔豪放之致使这首词从低回走向高昂,为开拓下片作引线。“皑”、“来”相叶,“月”与“夜潮”相应,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为第三层。
这两句宜视为午夜心潮澎湃的内容,主观上对山川、人物的看法。所谓“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动的叹息;王氏认定,人世间人情陡变,有反清的思潮涌起。“故”、“误”相叶,使所抒之情进一步展开。
下片第三、四句为四层——结束语。
“人间孤愤最难平”,是全词抒情的顶点,其内涵指其他人倾向于革命,而作者却着意维护满清。作者从拥戴满清看问题,那是他所谓的“国是”。他愤恨时代潮流前进,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末句视为疑问句,自有无穷感慨在内。钱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恒的,王氏为“国是”忧心如焚。“平”、“生”相叶,也正道王氏平生的心潮。
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四
谢朓〔〕
睿心重离析,歧路清江隈。四面寒飙举,千里白云来。川长别管思,地迥翻旗回。还顾昭阳阙,超远章华台。置酒巫山日,为君停玉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增田涉君归国
鲁迅〔〕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译文
注释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岛大学、关西大学等校教授。扶桑:日本的别称。丹:红色。嫩寒:微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zhào)忆华年。
折垂杨:古人折柳赠别。东棹:东去的船。华年:华同花,华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处指鲁迅留学日本时风华正茂的时期。
参考资料:
1、 孙志军.鲁迅诗歌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89-90页
2、 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356页
译文注释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你的祖国正值风景美丽的秋天,枫叶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红艳。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岛大学、关西大学等校教授。扶桑:日本的别称。丹:红色。嫩寒:微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zhào)忆华年。
我却想象古人那样折柳给你送别,心则随着东去的船回忆起在日本度过的青年时代。
折垂杨:古人折柳赠别。东棹:东去的船。华年:华同花,华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处指鲁迅留学日本时风华正茂的时期。
参考资料:
1、 孙志军.鲁迅诗歌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89-90页
2、 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356页
赏析
“如丹”的“枫叶”,和似霞的樱花一样,是扶桑之国“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给诗人鲁迅最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轩词《临江仙》有“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之句。辛稼轩所写的“嫩寒”,是残冬的轻寒,作为意象,与“春风”相对立;鲁迅笔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为意象,与“枫叶”相映照。“枫叶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调和冷色调、暖意和寒意的对比、交流和融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则赋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个性。这是“景语”,更是“情语”。诗人想象中明丽热烈的扶桑秋景,寄托着他对即将归国的“远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着他对逝去的青春“华年”的深情忆念。
诗人的心,仿佛随着归客东去的客舟,回到了旧游之地。“心随东掉忆华年”中的“忆华年”三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可能诗人又看到了”绯红的”、“轻云”般的上野樱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又见到了“脸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听到了留学生会馆里慷慨激烈的论争……回忆中的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发着少年意气的峥嵘岁月,都是和那个遥远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如今,来自日本的诚挚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将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诗人所见到过的明瑟秋光,诗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个无尽的回环,荡漾不已。
全诗四句,只有“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句是实写,它反映着一个真实的物理时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个辽远的空间;已经流逝的华年,是一段遥远的时间,它们构成一组内涵丰厚、外延广阔的心理时空。东去的归棹,既把“远客”渡向彼岸,也把诗人从真实的时空渡入心理的时空,使他的想象从“华夏”遨游到“扶桑”,从“现在”飞翔到“往昔”。在这心理时空中的扶桑,既是“现在时”的,又是“过去时”的。借有限之实境,拓无限之虚境,此诗构思,深得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艺术。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作春归桃花岩贻许侍御)
李白〔〕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车马行
戴皓〔〕
巩洛风尘处,冠盖相填咽。多称魏其冷,竞随田鼢热。轮趣白虎第,珂聚黄金穴。献酒悉葡萄,州言尽飞铁。东都蛇已铸,西山绶应结。朝集类蒸烟,晚至如吹雪。子云尔何事,门巷无车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