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白居易 〔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
注释
绿蚁新醅(pēi)酒¹,红泥小火炉。
¹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酿造。
晚来天欲雪¹,能饮一杯无²?
¹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²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
译文注释
绿蚁新醅(pēi)酒¹,红泥小火炉。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¹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酿造。
晚来天欲雪¹,能饮一杯无²?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¹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²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
赏析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注释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枯:枯萎。
荣:茂盛。
赏析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送皇甫曾赴上都
刘长卿〔唐代〕
东游久与故人违,西去荒凉旧路微。秋草不生三径处,行人独向五陵归。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楚客岂劳伤此别,沧江欲暮自沾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山阳韦中丞罢郡因献
赵嘏〔唐代〕
笙歌只是旧笙歌,肠断风流奈别何。照物二年春色在,感恩千室泪痕多。尽将魂梦随西去,犹望旌旗暂一过。今日尊前无限思,万重云月隔烟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
元稹〔唐代〕
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自惊身上添年纪,休系心中小是非。富贵祝来何所遂,聪明鞭得转无机。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去日渐加馀日少,贺人虽闹故人稀。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千官仗下炉烟里,东海西头意独违。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李商隐〔唐代〕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译文
注释
芦叶梢(shāo)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jīn)。
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zhēn)。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191页
译文注释
芦叶梢(shāo)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jīn)。
芦叶萧萧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今日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zhēn)。
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191页
赏析
首联“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平平写起,写芦叶,写邮亭,紧贴题面。既点明时令和驿馆,时逢深夏,地处荒僻,一路征尘,景物与行状的描写即透出内心的烦燥郁闷。
颔联“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顾自己漂泊流离一生。这联以昔年的“江南客”与今日的“关外心”作为鲜明对比:昔年江南之客,年少气盛,充满自信,自然也洋溢着许多美妙的希望;想不到二十年后仍要出关,去从事微不足道的弘农尉之职,这才令人深深体会到汉代楼船将军杨仆何以耻为关外之民的心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仆仆风尘,来到这荒野孤驿,让老母思子,娇妻念夫,人生至此,百感交集。
颈联“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思子台边”等近景,“风自急”与首句“梢梢”和下句“清声”呼应,渲染夕暮景色的凄凉。“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见不是写近景。这句应是承三句“江南客”,因此“湖”应指“浙水"而言,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由近景联想到远地,“风急”与嚣月沉”都是凄清昏冥之景,仍是喻半生生涯坎坷不顺和暗淡无光。
尾联“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归结到“丛芦”,以行人断绝只有丛芦喧响应和着荒城的砧声,抒写途中的寂寞和郁闷。诗题是对丛芦有感,因而全诗写“丛芦”贯穿始终,通过映衬渲染,萧瑟的芦叶喧声的描写蕴含深远的情致,抒发了诗人不尽的怅惘。
诗的前四句由丛芦而忆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关外心”,在曲折的思绪活动中,回溯了漫长悠远的时间、空间和有关生活内容。这种回忆,以及暂时因环境清幽而尘烦乍释的心境,对于逐渐萌生的“关外心”,起着引发和映衬的作用。后四句则由“关外心”扩展开去,思绪连绵,融合了对亲人的思念和长夜难眠之中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使“关外心”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形象。纯粹写因丛芦触发而引起的种种感慨,这就为诗营造出一种哀感优柔的意境,体现出李商隐诗情绪色彩的特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