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 其四
谢朓 〔〕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清平乐·蒋桂战争
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译文
注释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2月至4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1929年4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风云:风起云飞,形态多变,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这里指时局。军阀重开战:军阀指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洋政府时代,军阀混战,连年不断;蒋介石国民党建都南京,曾取得暂时的妥协,至此战端又启,所以说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洒字由风云化出。怨,是说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对军阀的怨恨。
红旗越过汀(tīng)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红旗:借代词,指打红旗的人,即红军。汀江:也叫汀水,又名鄞江。发源于福建西部长汀县东北境杉岭山脉的大悲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是福建境内第三大河,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注入韩江。龙岩: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上杭:县名,在龙岩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之一。金瓯:指国土。分田分地:实行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这一些活动也包括在“收拾”的含义中。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9:33-36
译文注释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风起云涌,局势变化莫测,军阀再次开战。他们洒向民众的尽是无边的怨恨,他们的黄粱美梦仅是昙花一现。
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2月至4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1929年4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风云:风起云飞,形态多变,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这里指时局。军阀重开战:军阀指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洋政府时代,军阀混战,连年不断;蒋介石国民党建都南京,曾取得暂时的妥协,至此战端又启,所以说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洒字由风云化出。怨,是说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对军阀的怨恨。
红旗越过汀(tīng)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红军越过汀江,直逼龙岩与上杭。收取了祖国山河之一角作为根据地,农民欢欣鼓舞分田分地忙。
红旗:借代词,指打红旗的人,即红军。汀江:也叫汀水,又名鄞江。发源于福建西部长汀县东北境杉岭山脉的大悲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是福建境内第三大河,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注入韩江。龙岩: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上杭:县名,在龙岩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之一。金瓯:指国土。分田分地:实行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这一些活动也包括在“收拾”的含义中。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9:33-36
赏析
首句“风云突变”,起笔突兀凌厉。不仅渲染了形势的突然变化,制造出一种浓重的气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指出当时蒋桂之战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混乱局面。
接着诗人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浓墨一点:“洒向人间都是怨”这一句写得非常有力,坚定,“洒向”这个动词用得完美无缺,而收尾一个“怨”字搭配浑然天成,意象突出;接着又一个大对比,坏人只能是一枕黄梁美梦,这在诗之技巧上也可以说是转换切入都准确、快捷,从人民之恨陡地转到了坏人必败,两个鲜明画面并立,空间广阔但又一目了然。
下阕开头两句红军进入闽西的描写,一变上阕沉重、激愤的笔调,充满欢乐和喜悦的气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气氛热烈的图画。
用红旗借代红军,突出描绘了鲜艳的红旗在队伍前头开路的情景,写出了高举红旗进军的神速和红军战士龙腾虎跃、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最后两个描绘了红军在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动人景象。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指红军。用“跃过”、“直下”两个动词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迅速、快捷地越过汀江,快速地开辟了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所向披靡的现实。红军到达这里,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
“收拾金瓯一片”中的“金瓯”,毛泽东在这里沿用典故,不过,这个金瓯已经破碎,因为军阀割据使中国四分五裂,故作者把自己用工农武装割据战略思想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金瓯一片。“收拾”一词,看似口语,却有来历。收拾,收捡、收复、整顿之意。岳飞《满江红》中有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分田分地真忙”又是毛泽东作为诗人一贯的大气坦然,无拘无束,而且写出祖国的真欢喜,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真欢喜,尤其是“分田分地真忙”极富有动感和画面感,亲切、快乐,对祖国乡村朴实浑厚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貌似平淡,却极为精当。恰如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中所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全词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交相混融,既有写实之动,又有抒发之妙。显示了一代领袖目睹人民富足而自己也感到无比的乐趣,同时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踏莎行·绝顶无云
王国维〔〕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译文
注释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míng)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天语:上天之告语。疏钟暝直:谓寺庙的晨钟声于昏暗中揭响直入高空。暝:昏暗。度:通“渡”。
是处青山,前生俦(chóu)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pín),人间相媚争如许。
是处:到处。前生:上一辈子。俦侣:伴侣。招邀:邀请。闲庭户:寂静的庭院。含笑复含颦:微笑或皱眉。相媚:取悦。争如许:怎得能够像这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8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54(14).
译文注释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míng)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山顶上没有云彩,昨天夜里下过雨。我来到此地感悟天地之间的灵性交流。若有若无的钟声在昏暗的杂乱山峰间传递,孤寂的僧侣在晨晓中渡溪而去。
天语:上天之告语。疏钟暝直:谓寺庙的晨钟声于昏暗中揭响直入高空。暝:昏暗。度:通“渡”。
是处青山,前生俦(chóu)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pín),人间相媚争如许。
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站在山顶上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和伴侣。想把他们招请到这里闲耍。就这样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那是多么的快乐,人间的相亲相爱也就莫过于如此了。
是处:到处。前生:上一辈子。俦侣:伴侣。招邀:邀请。闲庭户:寂静的庭院。含笑复含颦:微笑或皱眉。相媚:取悦。争如许:怎得能够像这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8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54(14).
赏析
这首词写凌晨时候爬上高山之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其中含有很丰富的言外意蕴,留下较大联想空间的写境与造境相结合的作品。
“绝顶无云”和“昨宵有雨”是一个对比也是一个过程。所谓对比,是今晨与昨宵、无云和有雨的对比,它容易引起一种诗意的感发;所谓过程,是在昨夜到今晨这极短的时间中从阴到晴的过程,它容易引起哲理性的体悟。因此王国维接下来就说“我来此地闻无语”。“天语”,是上天的告语,是以一种告诫的语气,所以“我来此地闻天语”这句话,就隐含有一种寻求觉悟的努力在里边。后面王国维展开描写,写所听和所看到的,“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黎明前月已经西沉日尚未出,是山谷中最昏暗的时候。这里的直是王国维着力的描写,突出它的力度。而“乱峰回”,是说山谷被乱峰环绕,这是一种横向的包围和约束的力量。“回”和“直”这一句两字,是对举的说法,使人觉得那寺院疏钟的声音好像冲破了乱峰环绕的黑暗直立而起,揭响入云。“孤僧晓度寒溪去”,令人在乱山昏谷之中产生。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因为这句话从意象到字句都充满了引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可能性。
正是这个“孤”字,引出了下阕寻求俦侣的想像:“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前生俦侣”,仍是用了佛教的说法。引述到了前生、今生、来生的“三生”,那便是一种前生的慧根。把青山视为前生的伙伴并邀请它们到家里来做客,一方面是极言自己对青山的亲近之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种比喻方式不是王国维创造,它借鉴了辛弃疾其中一首《沁园春》的写法,把青山比作客人。接着下来王国维这首词结尾的“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仍然是借鉴了稼轩词,这是正用,那种寻求一个知音来安慰自己的渴望,正反映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独。
白羽扇赞
谢惠连〔〕
惟兹白羽,体此溅洁。凉齐清风,素同冰雪。其仪可贵,是用玩悦。挥之襟袖,以禦炎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悲落叶
萧综〔〕
悲落叶。联翩下重叠。重叠落且飞。从横去不归。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乱春日。起春风。春风春日此时同。一霜两霜犹可当。五晨六旦已飒黄。乍逐惊风举。高下任飘飏。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