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一
鲍照 〔〕
悦怿遂还心,踊跃贪至勤。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
急流腾飞沫,回风起江濆。孤兽啼夜侣,离鸿噪霜群。
物哀心交横,声切思纷纭。叹慨诉同旅,美人无相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古风 其十九
李白〔〕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湘灵歌
鲁迅〔〕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译文
注释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湘水的女神。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窥:看。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sǒng)中夜,芳荃(quán)零落无余春。
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yáo)瑟(sè)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牛僧儒答:意思是说所谓太平,并没有具体的现象,当时的那种情况也就算可以了。这里反用这个典故来讽刺国民政府粉饰太平。盈:充满了。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孙中田 关德富.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85页
译文注释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红遍。
湘灵:湘水的女神。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窥:看。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sǒng)中夜,芳荃(quán)零落无余春。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yáo)瑟(sè)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牛僧儒答:意思是说所谓太平,并没有具体的现象,当时的那种情况也就算可以了。这里反用这个典故来讽刺国民政府粉饰太平。盈:充满了。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孙中田 关德富.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85页
赏析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鼓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鼓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解连环·酬任公用梦窗留别石帚韵
麦孟华〔〕
旅怀千结,数征鸿过尽,暮云无极。怪断肠、芳草萋萋,却绿到天涯,酿成春色。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祗鸾钗密约,凤屧旧尘,梦回凄忆。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怨叶相思,待题付、西流潮汐。怕春波、载愁不去,恁生见得?
译文
注释
旅怀千结,数征鸿过尽,暮云无极。怪断肠、芳草萋(qī)萋,却绿到天涯,酿(niàng)成春色。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祗鸾(luán)钗密约,凤屧(xiè)旧尘,梦回凄忆。
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怨叶相思,待题付、西流潮汐。怕春波、载愁不去,恁生见得?
译文注释
旅怀千结,数征鸿过尽,暮云无极。怪断肠、芳草萋(qī)萋,却绿到天涯,酿(niàng)成春色。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祗鸾(luán)钗密约,凤屧(xiè)旧尘,梦回凄忆。
任公:梁启超号。梦窗:吴文英号。石帚:南宋词人姜石帚。鸾钗:妇女首饰。凤屧:绣凤的鞋荐。屧,亦可解作屐。
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怨叶相思,待题付、西流潮汐。怕春波、载愁不去,恁生见得?
乌盼头白:燕太子丹质干秦,秦王对他无礼。恁生见得:如何见得。恁生,怎生。
赏析
杂咏三首 其一 镜台
谢朓〔〕
玲珑类丹槛,苕亭似玄阙。对凤悬清冰,垂龙挂明月。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玉颜徒自见,常畏君情歇。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哀范君三章·其三
鲁迅〔〕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译文
注释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小:看轻。 酒人:嗜酒的人。范爱农是个有志于改革社会的人,所以他在“把酒论当世”的时候,仍然看不起那些整天喝得醉醺醺的糊涂虫。
大圜(yuán)犹酩(mǐng)酊(dǐng),微醉自沉沦。
圜:同圆。大圜: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圜。酩酊:大醉的样子。沉沦:沉没。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xù)言。
终古:永久。这一句是说这一别成了永别。从兹:从此。绪言:开头的有启发性的话。这一句说,从此再也听不见范爱农的议论了。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故人:老朋友。云散:像云一样被吹散。轻尘:喻微不足道。这是作者悲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3-38页
译文注释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拿起酒杯把人世来评论,你鄙视那帮隐身避世的酒徒。
小:看轻。 酒人:嗜酒的人。范爱农是个有志于改革社会的人,所以他在“把酒论当世”的时候,仍然看不起那些整天喝得醉醺醺的糊涂虫。
大圜(yuán)犹酩(mǐng)酊(dǐng),微醉自沉沦。
醉生梦死的世界啊,微醉犹醒的你,断送了生命。
圜:同圆。大圜: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圜。酩酊:大醉的样子。沉沦:沉没。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xù)言。
从此以后我们永远分手了,再也听不到你那激昂慷慨的议论。
终古:永久。这一句是说这一别成了永别。从兹:从此。绪言:开头的有启发性的话。这一句说,从此再也听不见范爱农的议论了。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啊,老朋友们一个个云消雾散而尽,我也把自己的生命看做了轻微的灰尘!
故人:老朋友。云散:像云一样被吹散。轻尘:喻微不足道。这是作者悲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3-38页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