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还彭泽诗
张正见 〔南北朝〕
游人及丘壑,秋气满平皋。路积康成带,门疏仲蔚蒿。
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自有东篱菊,还持泛浊醪。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佚名〔南北朝〕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译文
注释
秋风入窗里,罗帐(zhàng)起飘扬。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仰头看明月,寄(jì)情千里光。
译文注释
秋风入窗里,罗帐(zhàng)起飘扬。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仰头看明月,寄(jì)情千里光。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之气也带入了室内,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之时,这个室内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视线由室内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之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之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极为新奇,也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之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之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赠范晔
陆凯〔南北朝〕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从萧骠骑新亭诗
江淹〔南北朝〕
鲵妖毁玉度。虹气岨王猷。上宰轸灵略。宏威肃广谋。绵崄冒戈堞。乘峤架烽楼。燕兵歌越水。代马思吴州。金笳夜一远。明月信悠悠。云色被江发。烟光带海浮。开襟夹苍宇。拓远局溟洲。折日承丹谷。总驾临青丘。仄待飚雾晏。方从畎壑游。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五
庾信〔南北朝〕
郁盘舒栋宇,峥嵘侔大壮。拱木诏林衡,全模徵梓匠。千栌绮翼浮,百栱长虹抗。北去邯郸道,南来偃师望。龙首载文㮰,云楣承武帐。居者非求隘,卑宫岂难尚。壮丽天下观,是以从萧相。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闻放归田
邹浩〔南北朝〕
天地曾无一物遗,孤臣今许返庭闱。黄茅瘴里抽身出,青草湖边鼓棹归。衣锦还乡难并比,承颜称寿倍光辉。恩深骨肉何由报,空有精诚贯紫微。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