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忆诗四首 其四
沈约 〔南北朝〕
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沈约
沈约瘦腰 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沈约..► 305篇诗文 ► 0条名句
和宇文京兆游田诗
庾信〔南北朝〕
小苑禁门开。长杨猎客来。悬知画眉罢。走马向章台。涧寒泉反缩。山晴云倒回。熊饥自舐掌。鴈惊独衔枚。美酒余杭醉。芙蓉即奉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重别周尚书
庾信〔南北朝〕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译文
注释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一人:庾(yǔ)信自指。
惟有河边雁(yàn),秋来南向飞。
河:指黄河。南向:向着南方。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
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译文注释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一人:庾(yǔ)信自指。
惟有河边雁(yàn),秋来南向飞。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河:指黄河。南向:向着南方。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
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赏析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秋晚还彭泽诗
张正见〔南北朝〕
游人及丘壑,秋气满平皋。路积康成带,门疏仲蔚蒿。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自有东篱菊,还持泛浊醪。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在县中庭看月诗
刘缓〔南北朝〕
移榻坐庭阴,初弦时复临。侍儿能劝酒,贵客解弹琴。柏叶生鬟内,桃花出髻心。月光移数尺,方知夜已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