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
何逊 〔南北朝〕
去夏予回首,言乃重行行。今春游派澨,访子犹武城。
暂别年逾半,同归月未盈。复道中寒食,弥留旷不平。
道术既为务,欢悰苦未并。及尔沈痾愈,值兹秋序明。
石碛沿江静,沙流绕岸清。川平看鸟远,水浅见鱼惊。
逝将穷履历,方欲恣逢迎。何言聚易散,乡棹尔孤征。
我本倦游客,心念似悬旌。闻离常屑涕,是别尽凄清。
况此忘怀地,相爱犹弟兄。脉脉留南浦,悠悠返上京。
欲镊星星鬓,因君示友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泛芜湖诗
萧绎〔南北朝〕
桂潭连菊岸,桃李映成蹊。石文加濯锦,云飞似散圭。桡度菱根反,船去荇枝低。帆随迎雨燕,鼓逐伺潮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咏竹
邹浩〔南北朝〕
竹,竹。濒江,绕屋。声泠泠,影矗矗。霜雪难侵,尘埃莫渎。梢云齐老松,带日映寒菊。箨置顶上高冠,叶成樽中美禄。行看威凤饱相从,不但子猷情最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夜不得眠诗
刘孝绰〔南北朝〕
夜长愁反覆,怀抱不能裁。披衣坐惆怅,当户立徘徊。风音触树起,月色度云来。夏叶依窗落,秋花当户开。光阴已如此,复持忧自催。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胡无人行
吴均〔南北朝〕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译文
注释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胡无人行: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歌辞内容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芒:物体的锋刃之处。恒:经常,持久。持:保持。
铁骑追骁虏,金羁(jī)讨黠(xiá)羌(qiāng)。
铁骑:披着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骁虏:指凶勇的敌人。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讨:征讨,讨伐。黠羌:狡黠的羌人。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破:刨开。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北京市: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46-47页
2、 陶文鹏.历代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63-64页
译文注释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呵,宝剑,尖利如刺芒,我常拿在手上,爱看它放射耀眼的凛凛寒光。
胡无人行: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歌辞内容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芒:物体的锋刃之处。恒:经常,持久。持:保持。
铁骑追骁虏,金羁(jī)讨黠(xiá)羌(qiāng)。
呵,战马,身披铁铠甲,口衔金络头,多么威武雄壮,我飞身上马,追杀凶猛的敌寇,征讨狡黠的胡羌。一往无前呵,势不可当!
铁骑:披着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骁虏:指凶勇的敌人。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讨:征讨,讨伐。黠羌:狡黠的羌人。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江南八九月,正秋高气爽,边塞的原野呀,早已霜厚风狂。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好男儿,为国效忠,何惧艰难困苦,不惜战死沙场!呵,朋友,让我破开肝胆,掬一腔热腾腾的血请您尝一尝!
破:刨开。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北京市: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46-47页
2、 陶文鹏.历代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63-64页
赏析
这首诗的动人处,主要在于贯通全诗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厉直前的气概。
诗的开篇写剑之尖利如芒、明亮照眼,诗人从剑起兴,睹物生情,展开联想,拓展慷慨激昂的情怀和杀敌报国的气概。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写铁骑奔驰,穷追敌寇。“铁骑”,披着铠甲的战马;“金羁”,饰金的马络头。二者互文见义,再加上手中的利剑,使铁骑奔突,喊杀震天,穷追敌寇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追骁虏”、“讨黠羌”,说明对手也非常厉害,反衬战争的激烈。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写边塞的气候。八、九月间,一般是秋高气爽之时,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气候严酷恶劣。一个“早”字暗含某种对比,启人想象。这两句语意略移,但实际仍是从侧面来展示战争之严酷。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这两句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让人尝味,以验自己的心志。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的表白,出语慷慨壮烈。
全诗语言精炼,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特别是“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两句,慷慨壮烈,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