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咏路

邹浩 〔南北朝〕

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色的道路如像龙蛇,蜿蜒曲折不知有几千丈。
出没在山水之间,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又朝上。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跟这险恶的道路时俯时仰?

注释
“赤路”二句:南方称“赤”,又多红土,广西多赤土,道路蜿蜒曲折,故云。
伊予:即“予”,我。伊:语助词,无义。何为:为何,为什么。

赏析

  咏物诗贵在能寓微婉的兴寄于生动的物象描绘之中。寄托的深浅有时不在词意的显晦,而在诗歌概括容量的大小,邹浩的《咏路》即是一例。诗中没有具体描写从京城到岭南一路上的观感,而是以不知几千丈长的龙蛇来比喻漫长的旅途和在千山万水之间盘旋上下的贬谪之路,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上下仕途、俯仰无愧的人生之路。

  首句点题,“赤路”也可视为炎荒之路。鲍照《代苦热行》:“赤坂横西阻,火山赫南威。”即效“赤”字形容炎热之地。“赤”字还兼有空尽无物之意。此处只写一条空荡荡的赤土路,则路途的漫长寂寞、燥热荒凉均在言外。因而以龙蛇为比,就不仅是取其曲折蜿蜒之状,而且照应了“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的典故,令人想到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以下写路的形貌,处处扣住龙蛇之喻。“不知几千丈”以写龙蛇长度的量词写路之绵长,“出没山水间”用龙蛇出没不定的特点形容路之曲折,“一下复一上”以龙蛇上下低昂的动态写路之起伏,便生动地描画出路在山水间屈曲延伸、忽隐忽现的态势。在此漫漫长途上踽踽独行的作者问自己:“这一生为什么偏偏要随着这条龙蛇般的赤路俯仰上下呢?”这一问含意复杂,联系他在《愤古赋》中为屈原“以忠不容而卒葬于鱼龙之腹”而“愤然伤之”的心情来看,有痛愤自己无罪遭忌见放的言外之意在,因此这一问是对朝中权奸和谗人的责问。其次,“独何为”又含有“何苦来”的感叹。走上这条迁谪之路是他一生追求功名的结局,不肯随俗俯仰,便要随贬谪之路上下俯仰。道路的一下一上,不能不令他联想到仕途的上下、命运的起伏,因此这一问又是他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的疑问。尽管如北,联系邹浩在其他诗中一再表白的“俯仰无愧作”、“俯仰不愧何缤纷”来看,可知他即使是在迁谪流离、屡濒于死的境遇中,也仍是以诤诤直骨、俯仰无愧而自豪的。 [7]  诗中所咏之路,还可以想到言路。谏官倘要打开闭塞的言路,就要有敢于直犯龙颜、逆批龙鳞的勇气。古人向来将皇帝的反复无常比作“龙性谁能驯”,那么邹浩所走的这条路,正是与龙蛇相俯仰的一条险路。李纲在邹浩《道乡集》序中说,当时台谏大都敷衍塞责,甚至变乱黑白、颠倒是非,“独公奋不顾身,犯颜逆鳞,论国事之大者于言路闭塞之时,号凤鸣朝阳。”可见此诗以赤路比龙蛇,围绕着邹浩被谪在途一事,启发人关于贬谪之路、人生之路、朝廷言路的多种联想,就有较为深广的意蕴。

  应当指出的是:邹浩毕竟是一位道学先生,虽能以气节自励,但也有他迂腐的一面,他的《移居昭州》等诗同是写贬谪之感,却满篇都是“自新有路君恩重,犹冀他时不愧天”之类的话。《咏路》一诗虽含意较广,而终究缺乏强烈的愤激之情,其根源正在此处。王士祯称邹浩古诗似白居易,这首诗语言的平直通俗便很有代表性,好在浅而能深,显而能隐,尚不失为佳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看伏郎新婚诗

何逊〔南北朝〕

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良人复灼灼。席上自生光。所悲高驾动。环佩出长廊。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道林琳老

邹浩〔南北朝〕

宝所从来指道林,人间天上总回心。自他初不毫端隔,悲智常随愿力深。风带洞庭供爽籁,云携紫盖献层阴。会须一瓣旃檀去,四句偈闻师子音。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唐娘七夕所穿针诗

刘令娴〔南北朝〕

倡人助汉女,靓妆临月华。连针学并蒂,萦缕作开花。孀闺绝绮罗,揽赠自伤嗟。虽言未相识,闻道出良家。曾停霍君骑,经过柳惠车。无由一共语,暂看日升霞。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谢监灵运诗

颜延之〔南北朝〕

弱植慕端操,窘步惧先迷。寡立非择方,刻意藉穷栖。伊昔遘多幸,秉笔侍两闺。虽惭丹雘施,未谓玄素睽。徒遭良时诐,王道奄昏霾。入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吊屈汀洲浦,谒帝苍山蹊。倚岩听绪风,攀林结留荑。跂予间衡峤,曷月瞻秦稽。皇圣昭天德,丰泽振沈泥。惜无雀雉化,休用充海淮。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采茨葺昔宇,剪棘开旧畦。物谢时既晏,年往志..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跋群獐出谷图

王寂〔南北朝〕

我家崆峒南,丁年习骑射。每忆逐群獐,应手相枕藉。一行吏风尘,此事更何睱。朝来阅短幅,归兴辄命驾。丹青知谁欤,想与二易亚。看猿良独痴,失林还可讶。尔躯幸无罪,尔肉鲜可炙。毛脐竟自贼,何异狨与麝。水草苟自足,慎勿害农稼。恐逢曹景宗,数肋不汝赦。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