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
白居易 〔唐代〕
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好似文君还对酒,胜于神女不归云。
梦中那及觉时见,宋玉荆王应羡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忆故山
方干〔唐代〕
旧山长系念,终日卧边亭。道路知已远,梦魂空再经。秋泉凉好引,乳鹤静宜听。独上高楼望,蓬身且未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怀仙
王勃〔唐代〕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荆州张丞相
王维〔唐代〕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译文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注释
所思¹竟何在,怅望²深荆(jīng)门³。
¹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²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³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此处借指荆州。
举世¹丘相识,终身思旧恩。
¹举世:普天下。
方将¹与农圃(pǔ)²,艺植³老丘园⁴。
¹方将:将来,未来。²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³艺植:种植,耕种,栽植。⁴老丘园:终老于田园。
目尽南飞雁¹,何由²寄一言。
¹飞雁:一作“飞鸟”。飞:《全唐诗》校:“一作丘。”²何由:怎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译文注释
所思¹竟何在,怅望²深荆(jīng)门³。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
¹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²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³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此处借指荆州。
举世¹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¹举世:普天下。
方将¹与农圃(pǔ)²,艺植³老丘园⁴。
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¹方将:将来,未来。²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³艺植:种植,耕种,栽植。⁴老丘园:终老于田园。
目尽南飞雁¹,何由²寄一言。
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¹飞雁:一作“飞鸟”。飞:《全唐诗》校:“一作无。”²何由:怎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赏析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首联起笔疑问,设置悬念,然后用脑海中的想象做答,并点题,表明对张丞相的思念。“所思竟何在”,诗人“思”那名动一时的名相在哪里,接着“怅望深荆门”,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深深怀念,又写出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颔联则是加深了这种不满的感情,在抒情上更进一层。“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追忆往事,诉说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对张九龄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无相识”略显夸张,有明显的奉承之意;或有双关意,指别的丞“相”不“识”己的意思。颈联表明自己的立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说明自己不会与昏暗的官僚门同流合污,将隐居于山川田园之中。那山水田园就是诗人在红尘中一直所沉吟向往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尾联讲寄言,“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眼睛望着南飞雁,一直看它们飞到天边的尽头,消失为止,与“怅望”首尾呼应。此处用了“雁”、“言”谐音,似乎也是在说或许那南飞雁能帮诗人捎带去吧。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大雁中,更以鸿雁过尽,无从寄书,抒发自己难言的隐痛,意在言外。
全诗以景结束,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目尽南飞雁”有这个意思。以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崔颢〔唐代〕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译文
注释
家临(lín)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临:靠近。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译文注释
家临(lín)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临:靠近。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哭李韶
王元〔唐代〕
韶也命何奇,生前与世违。贫栖古梵刹,终著旧麻衣。雅句僧抄遍,孤坟客吊稀。故园今孰在,应见梦中归。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