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画堂春暖绣帏重
马致远 〔〕
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译文
注释
画堂春暖绣帏(wéi)重,宝篆(zhuàn)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画堂:汉代宫中的殿堂,后泛指华丽的堂舍。绣帏:绣花帏幕。宝篆香:形容缠绕的香烟的形状有如篆形的古文字。梨花梦:指像梨花一般开才即败的春梦。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译文注释
画堂春暖绣帏(wéi)重,宝篆(zhuàn)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春意暖暖的画堂,绣花帏幕一重又一重,香炉里缭绕的香气微微颤动。身外的虚名要它有什么用?醉乡中,东风唤醒了梨花一般的春梦。主人好客,热情的迎送,看见鹦鹉在金笼里声声学舌。
画堂:汉代宫中的殿堂,后泛指华丽的堂舍。绣帏:绣花帏幕。宝篆香:形容缠绕的香烟的形状有如篆形的古文字。梨花梦:指像梨花一般开才即败的春梦。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意暖暖的画堂,绣花帏幕一重又一重,香炉里缭绕的香气微微颤动。身外的虚名要它有什么用?醉乡中,东风唤醒了梨花一般的春梦。主人好客,热情的迎送,看见鹦鹉在金笼里声声学舌。
注释
画堂:汉代宫中的殿堂,后泛指华丽的堂舍。
绣帏:绣花帏幕。
宝篆香:形容缠绕的香烟的形状有如篆形的古文字。
梨花梦:指像梨花一般开才即败的春梦。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辄献此诗
杜牧〔〕
旅馆当年葺,公才此日论。林繁轻竹祖,树暗惜桐孙。炼药藏金鼎,疏泉陷石盆。散科松有节,深薙草无根。龙卧池犹在,莺迁谷尚存。昔为扬子宅,今是李膺门。积学萤尝聚,微词凤早吞。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雪耀冰霜冷,尘飞水墨昏。莫教垂露迹,岁晚杂苔痕。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东鲁见狄博通
李白〔〕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译文
注释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江东:长江流至芜湖,呈南北走向,江以东为辽东,即今安徽、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
谓言挂席度沧(cāng)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挂席:挂风帆。沧海:此指东海。却来:返回之意。
参考资料:
1、 武秀主编 .李白在兖州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14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34-335 .
译文注释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去年我们相别,有人传话说您游江东去了。
江东:长江流至芜湖,呈南北走向,江以东为辽东,即今安徽、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
谓言挂席度沧(cāng)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又说您挂帆东海,直渡沧溟,一路上平安无事,风平浪静。
挂席:挂风帆。沧海:此指东海。却来:返回之意。
参考资料:
1、 武秀主编 .李白在兖州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14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34-335 .
赏析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运用铺叙手法,讲述诗人与久别重逢的友人狄博通的亲切慰问,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别我向何处”、“传道游江东”为李问狄答,增加了诗人与朋友间的相思离别之苦。诗词新颖别致、平淡无奇,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客套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紧扣上文,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狄博通的关爱之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狄博通的深切怀念和重逢的喜悦之情。“度沧海”能表达李白凌云之志,“长风”,则形容在大浪袭来时的情景,飘逸洒脱,无拘无束,豪情万丈。诗人运用“长风破浪”的意象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这恰恰是突显出诗人所追求的人生气质。比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与久别重逢友人狄博通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信口成章,借用“挂席”、“度”、“沧海”、“长风”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生动诙谐地描写了友人狄博通“挂席度沧海”、“游江东”的形象,亦似是喻已,侧面衬托出诗人不满足于“孤臣孽子”的现状,向往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冲天豪情,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想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此诗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体现了李白与友人狄博通之间相互关心的真挚友谊,抒写出诗人见到从江东归来的好友狄博通的欣喜心情。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毛泽东〔〕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译文
注释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尊前:即宴席上。尊,同“樽”,酒杯。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莫叹韶(sháo)华容易逝,卅(sà)年仍到赫曦(xī)台。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9.8:278-283
2、 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赏:中华书局,2013.4:183-185
译文注释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短暂游览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峦层叠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远远看到橘子洲上树木摇动,长江上卷起阵阵波浪;雨从那青青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
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老友相会,举杯畅饮,谈笑之间,更觉友情依旧;世界上有些人为一己私利,就如鸡虫一般争斗不已,实在可悲。
尊前:即宴席上。尊,同“樽”,酒杯。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莫叹韶(sháo)华容易逝,卅(sà)年仍到赫曦(xī)台。
回想三十年前事,不要感叹人生易老,今日不是又登上岳麓山的赫曦台了吗?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9.8:278-283
2、 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赏:中华书局,2013.4:183-185
赏析
首联:“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此处“春江”的“春”,非常美丽,生机盎然。诗人喜游泳,故地重游,能跃入湘江,再显当年的豪情,再享欢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又”字,上接游湘江,下连登岳麓,还含“久别岳麓今又来”之意。而一个“踏”字,则使诗人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望眼开”指诗人登上重重叠叠的岳麓山,登高远望,俯览湘江从衡岳而来,直奔洞庭而去的壮观,眼界开阔,心旷神怡。
颔联承接上面的意思而来:“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远远看到湘江中绿树笼罩的橘子洲上树木摆动,长江上卷起阵阵银浪;一会儿,飘起云团,漫延山顶,洒下细雨。视野之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同三年后诗人在《送瘟神》第二首中说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样,并非纯粹写景,更重要的是象征了当时国内的形势。只是后者已带有浪漫的色彩,有些想象的成分。至1959年写的《登庐山》中“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也同样是表现大好形势,但用云烟之类,意象较虚,给读者的感觉也是空中楼阁似有似无。可见,诗是思想与情绪的反映,信非虚言,当时所流露的情感、心境以至潜意识中的东西,有时连作者自己也感觉不到。总而言之,《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中的景色描写真正是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气象,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颈联是由景而及人。旧地重游,必然会想到一些人事。诗人同家乡的耆旧及老同学、老朋友相聚,觉得声音、举止、性情如旧,而想到一些为争夺个人名利用尽心机、流落海外的人,觉得可悲。这里的“可哀”,是说他们在域外混得<s>九-九-藏-书-网</s>并不满意,然而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从“鸡虫”二字中可以感到诗人对这些人的鄙视。解说此诗者或以为这句诗指“国际间的某些事件像鸡虫得失一样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钩心斗角是可悲的”。但此句的上下文俱未涉及国际间的事情,此句承“尊前谈笑”而来,而且“域外”是相对于“国内而言”,同“国际”的意思并不一致。所以,这一句应是指早年相识后来成为革命对立面而跑到海外的人,未必皆历史上有名的人,然大体应属于张国焘、王明、萧瑜一类。上句之“人依旧”指当时在一起的故旧,“域外鸡虫”则指某些流落海外的人。这两句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事实,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包含中国革命中阵营对立和路线分歧方面复杂斗争的种种回忆。但诗人这里表现出的是轻松、愉快,是胜利者的豪情。
尾联:“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回想三十年前都是风华正茂、正当同学少年,“莫叹”二字,体现诗人乐观、高昂的情绪,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韶华易逝”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诗人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仍到”,与前“这种乐观高昂、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浑然一体。
此诗上半首写景,格调明快,用“春江”、“绿洲”、“臂野”等描绘了诗人久别的故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下半首写情,平易、亲切,感情真挚。情随景至,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